“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区别与应用
知识库 > 绩效管理 > 绩效管理 > 正文 892 卢华作 2012-11-28 11:32:40

一、 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 1、业绩考核或考绩 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业务实绩,而是泛指企业中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取得的工作进展...

一、 “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   
  1、“业绩考核”或“考绩”   
  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业务实绩,而是泛指企业中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取得的工作进展或完成业务情况;其中有些”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2、“素质考评”或“考评”   
  这是对人们“德”(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能”(管理能力与操作技能)、“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见识)这三方面的结构和程度的考量。   
  二、“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方法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方法   
  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爲指标,把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位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路,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産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爲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以这样的计划体系爲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可以避免流於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2、“素质考评”用的是综合各方面评议的方法   
  评议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需善加取舍、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大体说来,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细致和准确,但容易失之过宽;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客观公正,但准确性较差;自我评估有利於上级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失之过宽;下级的评分,虽说比较准确,但一般也有过宽的弊病;同级和协作部门的考评,会造成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助於了解到其他形式的考评所不能提供的情况,但又容易失之过严;外聘权威评价部门的考评,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性虽说较好,然不免会有隔帘问诊、隔靴搔痒之弊: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考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只能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定比例的互相牵制才能使总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   
  三、“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价值导向不同   
  “业绩考核”引导人们重实效、重实绩,积极有爲;“素质考评”则引导人们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二者均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一方面的过分强调,都会造成一系列弊病。   
  在考核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素质,二是重业绩。二者其实不可偏废,因爲我们不但要“成事”,而且要“育人”;不但要抓企业业绩,而且要抓企业文化--象任何一个组织体一样,这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才有利於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过於重“素质”,会使人束手束脚,过分重视个人修爲和人际关系,不讲实效;而且妨碍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人们但求明哲保身,不思进取;最终是不利於组织体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员评价传统的最大弊病,它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於消极。过於重“业绩”,又易於鼓励人的侥幸心理,令人投机取巧、走捷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西方文化经常暴露出来的弊病,它从另一个角度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於消极。   
  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田径标准”  
  对於企业人员的“业绩”,即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质量要求下完成的任务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我们一般能够做到相当客观、准确的评价,就象体育比赛中的田径专案一样。   
  2、“素质考评”用的是“体操标准”   
  对於企业人员的“素质”,即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德”、“能”、“识”,就很难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就需要综合来自各方的评议,就象体操比赛要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评委来打分一样。   
  五、应当妥善设计好个人考核总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所占比重  
  一套好的考核标准,必须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从实际经验来看,考核制度应在较大地(七成以上)突出业绩考核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爲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於积极,引导员工成爲积极有爲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必须侧重於业绩方面的考核;由於业绩考核比较客观、准确,而素质考评比较主观、模糊,因而考核侧重於业绩也有利於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同时,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应有意强调积极的价值导向,不要搞面面俱到、求全责备。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关键指标”。比如对企业管理者,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中,特别要重视其“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作爲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  
  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爲什麽一定要“先分後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月考”爲准呢,还是以“年度考核”爲准?不管选择何者爲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爲多馀。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说纷绁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专案,“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爲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每月的评分就被否定了;按照後者,则使年终评分成爲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专案,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於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於何处,从而不利於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专案,素质是长线考察专案,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後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後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於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後,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爲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爲重要。   
  最後一点要指出的是,业绩考核主要与工资、奖金挂鈎,即与利益分配挂鈎;比如每月进行的业绩考核应当与浮动工资、月奖金、季度奖挂鈎,年终考绩与年终奖、工资调整相联系等;在同样职位上,广义“业绩”应是决定分配的唯一标准。而素质考评主要与人员任用、干部提拨挂鈎;人员任用、干部提拨不但要看有关人员的“业绩”,而且要以素质考评爲依据,而不能以业绩爲唯一依据;正如军队中不以战功爲选拨将领的唯一依据、业务员不因其业绩好就能当经理一样。从这一点来说,“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也宜明确区分、先分後合爲好。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