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杂谈
知识库 > 战略规划 > 正文 875 2012-04-02 15:54: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食品工业一路高歌猛进,主流媒体上充斥着各类食品广告,刘永行、宗庆后、牛根生等一批食品企业家登堂入室-这在中国 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食品工业是中国最大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食品工业一路高歌猛进,主流媒体上充斥着各类食品广告,刘永行、宗庆后、牛根生等一批食品企业家登堂入室-这在中国 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食品工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支柱,200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8,行业增速达到32%.笔者 与食品行业结缘20年,此间有幸参观调研过数以百计的食品企业,在与众多良师益友的交流沟通中,体味着食品行业跌宕起伏的脉搏。此次笔者想跳出狭隘意义上 的“招聘、薪酬、激励和培训”议题,从战略的角度来与读者探讨一下食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中诸多观点属个人愚见,更愿意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有识之士交 流商榷。

  战略视角下的食品工业

  食品行业是中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一个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21世纪以来,食品行业“国内市 场、国际竞争”的趋势日趋明显,“多、散、杂、乱”的无序竞争问题仍如影相随。在中国的食品行业,有以雀巢、可口可乐、达能、联合利华为代表的跨国巨头, 也有以青啤、双汇、娃哈哈、蒙牛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但更多的是数以十万计的民营中小食品企业,其行业集中度之低也当居各行各业之首。2007年以来,农产 品[15.80 0.57%]原料及公共用品价格一路飙升,食品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在下游市场,国家高度关注日用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因此食品价格上涨乏力。在这种背景下, 食品行业“腹背受敌”,利润水平急剧下滑,陷入繁荣下难以回避的尴尬与无奈之中。很多食品企业仍旧在微利甚至无利的窘况下苦苦支撑。预计这种形势还会持续 3-5年时间,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必将引发新一轮“大浪淘沙”。在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食品企业经营也变得愈发复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人民 币升值、银行加息、油价波动、贸易壁垒、农产品期货、产业整合等问题背后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分析发达国家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需要借鉴雀巢、嘉吉、泰森等 国际食品巨头的扩张模式,需要用全新的战略眼光来审视食品行业。

  需要说明的是,食品产业不只是经济议题,更是社会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涵盖农业、工业与流通服务业的食品产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工业化绝非简单的投 资建厂问题,我们需要正视8亿农民的劳动素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行业其对劳动技能的要求最切合农民工的现状,其提供着其他工业无法比拟的就业机 会。另外,食品安全更事关国计民生,禽流感、“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皆令公众哗然。本轮全球粮价上涨已经震动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诚如基辛格 所言:“你控制了石油, 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 就控制了人类。”

  “做企业,就是做人”

  “企业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一“真理”在现阶段的食品行业非常适用。人是企业最根本性的战略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是公司真正的人力资源经理,其个 人的理念和思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与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不同,食品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走技术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很少见,很多食品企业都起步于前店后 厂的作坊或村办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是把握住(有时是撞上了)行业机会,在加上创业者“愚公移山”式的敬业精神。然而伴随着食品行业竞争的 不断升级,企业关键成功要素不断变化,很多企业家知识层次开始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理念和思路上已经遇到“天花板”,于是我们看到了三株、春都、秦 池、太阳神等食品巨头前赴后继,轰然倒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行业多的是生意人式的老板,缺少的是富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家。现在,食品行 业已经进入价值链竞争的阶段,然而有些企业至今尚未树立起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共赢理念。在中小企业中,有人依然陶醉在“权利寻租”中攫取第一捅金的自我 满足中,有人抱着“农民式的狡猾”固步自封,破坏游戏规则的“恶意竞争者”也随处可见。如何把握未来10年左右的食品产业发展机遇?食品产业如何优化产业 结构?如何提高中国食品[4.66 3.56%]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思考这些战略问题的主角似乎更多的是经济学人和政府官员,身处局中的食品企业家们反倒显得“事不关己”。在众多的食品行业 论坛峰会上,主题依旧局限于相对对狭隘的技术领域,农产品期货、能源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对食品行业的影响更是鲜有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管理上,一些老板有意无意中把企业打造成为“家天下”式的个人王朝。对权力、地位、声望、影响他人和对他人控制力的极度渴望,每时每刻都希望控制局面,对 职业经理人百般挑剔,在觉得他人有削弱自己权威企图时有被威胁感。狭隘的思想使得老板自己沦为孤家寡人。这种靠老板个人的努力来维系企业运营的模式注定了 最终的败局。企业家,最多算是英雄,但绝对不是神。亚洲最佳雇主企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是:公司高管通常对企业员工有着发自内心的激情。这种对员工的激情给 员工以极大的感染力,并激发了他们为公司拼命做事的欲望和动力。然而反观食品行业,经常听到有人用惊羡的口吻谈论蒙牛、王老吉的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理性的 思考这些成功企业强大的执行力源自何处,现实中与牛根生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小胜凭智、大富靠德”能够产生共鸣的食品企业也不能算多。一些食品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设想,但着眼点更多的是以消费者为本,却忽视了员工的感受。 一些食品企业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漠视相关劳动法规,甚至沿用“周扒皮”式的管理方式,将员工视为对立面。这里笔者愿意分享百胜全球餐饮集团董事局主席大 卫?诺瓦克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善待你的员工,你就永远别指望他会善待你的顾客”。

  人力资源管理困局

  就食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言,笔者借用一句江湖上流传甚广的口头禅来概括-远看“青山绿水”,近看“呲牙咧嘴”!作为涉农行业,食品企业位置通常相对 偏远,交通闭塞,现代生活氛围淡,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人才匮乏成为困扰很多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一些企业尝试把总部迁移到交通相对便捷的大中 城市,但管理中心与生产中心的分离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课题。由于保鲜与运距问题,一些大型食品集团都推进全国性布局,在多个区域投资建厂,人力资 源工作更难以做到信息的对称沟通,这也给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很“洋气”,这一点从媒体广告中就可见一斑,食品企业的广告中不乏光鲜亮 丽的明星代言人。食品行业也很“土气”,比如员工中不乏来自偏远区域的农民工,契约意识淡薄,身上残留着很多陋习。通常,一家优秀的食品企业中兼具有最 “洋气”的和最“土气”的员工。现阶段,食品企业员工总体知识层次还差强人意,要全方位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时机尚不成熟。员工培训工作也需要因人 制宜,循序渐进。

  目前,仍有一些食品企业停留在另外一个极端-把员工视为“劳动力”,而不是人力资源。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更缺少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 理人才。所谓的人力资源工作由办公室代管,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停留在人事劳资的业务范畴内。包括培训在内的相关工作都缺少计划性。投资固定资产会贬值,但投 资员工培训只会增值。也有企业认为进行员工培训,以后员工跳槽,企业的钱就白花了-这是一种很狭隘的思想。今天的企业发展,需要“自力更生”,但同时也需 要借助外部资源。员工离开公司不等于不能再为公司作贡献,他们在“外面的世界”中历练提高,依然是公司的外部资源,甚至可能回归企业,再次为成为公司的雇 员。员工是公司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企业不仅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社会的实践教育平台。在这方面,食品企业应该借鉴大学的的办学理念-“今天学生以 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学生为荣”。

  产业发展,教育先行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食品行业人才的匮乏需要通过国家教育来解决。目前国内已经有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食品类院系 或专业,在读学子数以万计,培养的层次涵盖学士、硕士和博士。数量虽多,但在人才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近年来,食品专业学子就业已经遇到就业难的现实问 题。究其原因,除了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供过于求”以外,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食品企业急需即懂业务又懂管理的符 合性人才,然而多数学校仍沿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模式办学,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开设“食品产业概论”之类的经济管理课程,即使开了,也缺乏合适的教材与师 资。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技术类人才只是一类岗位需求,更不等于是第一位的需求。除了少数大型食品集团,中小型食品企业很少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食品专业毕 业生,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他或者在食品行业从事营销及管理等工作,或者彻底改行。很多食品学子及至毕业时,对食品行业仍是雾里看花: 食品产业的前景如何?哪些行业最有发展前途?各个细分行业有哪些优秀企业?我应该选择哪个职业方向?对于上述问题,很多学子都是茫茫然,这反应出食品教育 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所幸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2007年上海海洋大学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第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系。笔者有幸应邀作为兼职教授,参与 了课程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工作。我认为这一办学思路值得其他高校食品院系借鉴。

  第三只眼看人力资源经理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最关键的战略资源,但现实中,我们在食品行业却很少看到人力资源经理最终晋升为总经理(相信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 在),原因何在?在很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议上,人力资源部的话语权是差强人意的,人力资源部有时被弱化为协调部门,甚至是服务型的部门-比如业务部门提 出招聘要求,HR部门负责安排配合性的招聘、面试、录用等流程性工作。

  究其原因,有外部的因素,比如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权利被总经理“剥夺”了,但也有人力资源经理自身的原因。因为学业和工作的原因,笔者结识了很多 HR圈里的朋友,并且有幸担任两届“亚洲人力资源论坛”的主持人。在与业内人士的交流沟通中,人力资源管理严谨的逻辑、细致的工作方法对笔者颇有启迪。但 与此同时,笔者也感到一些问题的存在:有些朋友对公司的业务缺乏基本的了解,看不懂财务报表的HR经理大有人在。就HR谈HR,用“闭门造车”的方式管理 着员工的薪酬、绩效、招聘和培训业务。在畅谈平衡计分卡、360度评估、KPI等问题时,刻意追求技术细节,拘泥于方法本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时甚 至套用管理工具,对业务进行刻舟求剑式的管理。管理中有“技术”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尤其如此。工具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说,工具不 能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设想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艺术”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笔者认为,在业务和管理之间,通常管理要适应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好的管理者对业务一定是精通的,否则势必陷入“外行管内行”的尴尬局面。专业源于专注,一个 优秀的HR经理只有基于对公司业务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量体裁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实中,职业经理人跳槽通常对跨行业很谨慎,因为“隔行如隔 山”。客观上,不同行业在理念、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别,不可能简单套用某种HR管理模式。如果HR经理不懂行业,不懂业务,这影响的将不只是总经理办公会上 表象的话语权问题,更重要的是难以根据公司的发展进行战略方向的人力资源规划。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