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闻屁师年薪30万? 一条信息引发微博众多议论,记者多方了解并未找到相关机构, 但以闻臭为主业的嗅辨员早已有之 羊城晚报讯 记者刘玮宁,通讯员邓奕茂报道:闻屁也是职业,还能年薪30 万! 日前...
一条信息引发微博众多议论,记者多方了解并未找到相关机构, 但以闻臭为主业的嗅辨员早已有之
羊城晚报讯 记者刘玮宁,通讯员邓奕茂报道:闻屁也是职业,还能年薪30 万!
日前,一则有趣的新闻炸开了锅。微博上,围绕“职业闻屁师”的议论层出不穷。有人大呼荒唐,有人惊呼恶心。
记者采访多方面专家了解到, 闻屁识病并不全面科学,但以闻臭为本业的职业确实存在许久, 这一职业的标准称谓是“嗅辨员”。目前,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嗅辨员培训的大本营, 包括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均有以“闻臭”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嗅辨员”。
职业闻屁师? 有道理但不科学
“18-45 周岁之间,满足不吸烟、不喝酒,不能涂化妆品、不能有鼻炎等重重要求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职业‘闻屁师’。他们经过特殊培训,上岗后能根据屁味判断病症。年薪30 万元。”微博上,对于职业闻屁师有着这样的介绍。闻屁是否能够判断病症? 对此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中医院的一名中医,以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西医,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释,但结论却是相同的。闻屁无法作为判定疾病的科学标准。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广州市中医院高医生介绍道。虽然闻是中医诊疗中一个重要的依据,但是,“闻屁辨病”他却没有听说过。高医生说,从中医来讲,并没有专门描述屁的气味所代表的病症意义。
从西医的角度讲, 普通外科的医生和消化道疾病打交道多,也更加看重“屁”这一健康指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李医生向记者解释道:“通常,人的肠道中储存了食物废弃物,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自然会产生一些气体。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蠕动就会把气体排出体外,从而产生屁。”他指出,放屁多少,放不放,臭不臭可以间接反映出人体胃肠道的功能。但是,身体是否出现病变还需要许多精确的检查,单凭屁的味道来辨识疾病并不科学。
职业闻屁师疑为嗅辨员一种
事实上,以“闻臭”为主业的职业在社会上早已有之。其中最庞大的群体存在于各级环保部门。记者了解到,在天津的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嗅辨员培训的大本营。国内大部分嗅辨员都是在这里参加培训考试,取得证书的。
通俗来讲, 嗅辨员的工作内容就是闻臭味。根据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检测是用嗅觉来测定的。很多时候,对于恶臭气体,高精密的仪器检测不出来,人却能闻出来。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专门培训嗅辨员和判定师,帮助各省市建立嗅觉测试系统和开展恶臭污染分析测试工作。化工、制药、烟草、食品加工、畜产养殖等行业的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恶臭污染调查都离不开嗅辨员的默默贡献。在广州,环保部门均配有数量不等的嗅辨员。
从从业要求上来讲, 记者了解到,嗅辨员需要符合18-45 岁,不抽烟,嗅觉器官无疾病等条件。这些要求,同“职业闻屁师”完全相同。而考试的内容,也类似。辨识五种标准臭液———花香、汗臭、水果香、粪便臭味、甜胶臭。平日里的生活要求也大致相同:不能用香水,涂味道大的口红,测试前不能穿皮衣,不能吃口香糖,不能穿刚擦了油的皮鞋。
社会上会否真的存在“职业闻屁师”这一职业? 记者多方了解,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机构。在广州, 也没有发现有招募职业闻屁师的企业。
许多国家都有职业“闻臭师”
虽然在我国, 嗅辨员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但在美国、日本等国,嗅辨员却有着各种工作内容。在国外, 嗅辨员被称为“闻臭师”,他们的判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其确认异味超标, 有关部门将依法责令治理。
有报道称,国外的“闻臭师”群体共有1.2 万名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美国“闻臭师”负责闻他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味, 为人体体味研究实验提供详细资料。荷兰“闻臭师”分布在工业区及居民区边缘的小屋, 嗅闻空气中是否有令人讨厌的气味, 以便及时控制大气污染。日本“闻臭师” 专门闻公共厕所, 一旦臭味超标, 就要求厕所管理员限时除臭。
此外,嗅辨员资质并非终身制。一般来说, 有效期3 年。年龄上限制在45 岁以内, 因为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