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前不久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这份调查涉及全国84所高校教师,超过13万个样本。 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前不久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这份调查涉及全国84所高校教师,超过13万个样本。
而上海部分高校调查显示,10万元年薪成为了不少青年教师收入的“天花板”。一位讲师博士毕业后入职高校近5年,收入基本没变:基本工资和课时费,加起来一个月五六千元左右。另一名211高校教师称,自己在该校工作十年,还在学院还兼任其他职务,年收入才刚够10万。
一位网友吐槽称,一不小心查了下高校青年讲师待遇,根本就不能用“学术民工”一词形容——民工一个月的工资都能买苹果机了,青椒那点可怜的工资,连买苹果都得精打细算吧。
这是一个人数达88万的庞大群体,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超过60%,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大,晋升途径狭隘……近几年来,这一群体逐步引发社会的关注。
"就算完全达到规定的最新要求也不一定能评上。今年说你讲课不好,明年说你经费不够,不会完全按照规定来,因为主导评审委员会的都是领导,总会找些软条件来卡人。评职称有太多人为因素。"在山西某省属大学任教的青年教师郑飞无奈的表示。
大学青年教师,网络俗称"青椒"。记者在调查几所高校中发现,"青椒"们来在入职两三年之后,横亘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评职称。仅从讲师迈向副教授的第一个"坎儿",就已经令不少人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青年讲师吐槽晋升难:领导一商量,标准就变了
"你首先要有资格,然后才能参加评选。比如在我们学校,教学上要求在全校范围内试讲,学术论文的数量也一定要够,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在山西某省属高校任教的教师郑飞向记者表示,课题、论文和教学这几大方面都有"硬性"指标,缺一不可。
然而,随着在申报人数日益增多,职称比例却相对紧缩。在此背景下,评审的标准每年都会有不同版本出现,标准复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郑飞向记者提供了该校2012年和2014年的职称评定要求。对比这两年文科专业"教学科研型"副教授评审要求来看。2012年要求本专业以第一作者发表C级论文4篇以上,其中B级1篇。2014年则要求其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论文,其中2篇为被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国家级刊物论文。
"论文学术标准细节会经常发生变化,文章篇目也会会变。比如今年要求必须有一篇EI论文,明年就变成两篇。"郑飞向记者解释说。
除了这些明文规定上的变化,在陕西某高校任职的青年教师张军则向记者表示,评审变化还会随时增加新的条件,比如要求"出国培训一年"是他们学校最新添加的条件。因此,他不得不在下学期报名参加外语培训。
在南方某985高校任教的徐老师向记者坦言"标准"的出台过程,"学校有一个总标准,但各个院都会在此基础上制定都不相同的院系标准,领导们会根据一些具体情况商讨一番,标准就变了。"
2012年底《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授予工作的通知》显示,博士毕业两年,就有资格评副教授。但这样的规则在高校已经不断升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名额有限,每年申报的人那么多,名额就那么几个。竞争如此激烈,标准自然水涨船高好卡人。"在京某重点高校任教的华教授说。
在“严格”的评审体系下,人才的质量却不那么令人满意。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思源在微博上表示,中国大学体制不正,评审不公,论文专著垃圾太多,致使一些优秀讲师不能继续留下逐渐晋升,这几十年来职称、学术泡沫严重到了可怕的程度,因此中国教授数量世界第一而质量堪忧。
副教授“僧多粥少”:论资排辈、私下拉票很普遍
职称数量"僧多粥少"无疑是导致竞争激烈重要原因。然而,曾在北京某重点大学任教的左老师则提出了另一番质疑,他在微博上表示,"只要职称数目归教委等上级管理部门掌控,这事就无解。"
因此,即使符合明文规定的参评标准,迈过了评审的第一道"门槛"。这些青年教师还是要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个"挑战"似乎更难跨越。
"就我参加过的教学试讲环节来说,评委们总是一打分就把新人打下去。虽然规定不是这样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肯定是偏袒教学年限较长的老师,总体来说肯定是多新人不利,我们又要教学又要科研,刚毕业两三年内哪能做这么多事情。"郑飞无奈的表示。
"评职称的标准对不同批次进来的人是不一样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结果评职称也成了论资排辈找各种关系,最后搞得像任务一样,一批批来。"郑飞的无奈同样得到了张军的认同。
郑飞同时指出,内地的大学主导评审委员会的都是领导,总会找些软条件来卡人。评职称有太多人为因素。
据记者了解,美国大学教授的晋升制度核心是不看资历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人际关系的作用总体上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真实的硬功夫,再怎么着搞关系也没有用。
而在中国,人情关系似乎在评职称过程中至关重要。沈阳某高校教师小宋直接坦言,很多学校参评的"门槛"低,能入围的教师人数众多,只好论资排辈,或者暗地里拉票找关系,这是很普遍的事情。
"这个事儿太复杂了,各个学校明面上的规定都挺好的。但具体操作层面上就不好说了。大家都够格之后再来评审,这时候就不是规则再起作用了。"谈及有关评职称具体操作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导如是说。
作为"过来人",这位60后的博导总要给自己在高校任教的学生们一些建议。而上述他的两位弟子,郑飞和张军,目前正在从讲师迈向副教授的"门槛"上挣扎。
寒窗苦读数十载,终在象牙塔谋得一教职。然而,对于这些70后80后的"青椒"们而言,这只是刚刚开始……
(应采访者要求,本文 郑飞、张军为化名)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