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篇帖子里提过,对我学习理财最有帮助的两本书,一个是博多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路》,一个是《邻家的百万富翁》。
《邻家的百万富翁》这本书,是根据一份调查结果写成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百万富翁大多是工作一般,勤俭节约的家庭,而律师医生这种看着风光的,却没有多少积蓄,甚至负债累累。
上个日志,我把我娘这个理财反面教材拿出来说了说,今天我想写写我姨,她算是典型的邻家百万富翁,几乎完全附合书中描述。
这几年借着房
地产的光,大北京城里,别说百万富翁了,千万富翁一块砖头都能拍上俩。但我姨的百万是在房
地产上涨前就有了,而且她从来没在房子上投资过。
我姨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干很多家务活,勤劳能吃苦,在周围邻居里风评非常好,很多人家想招她当媳妇。
别以为勤劳能吃苦就是任劳任怨的,我姨总是抱怨,觉得自己工作比人多,挣的比别人少,总是羡慕她的同事们收入高,又觉得自己遇人不淑,当年那么多人追她,结果没选对。
她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国企上班,一直从事文员类的工作,从没接触过企业的核心业务,也没进入过管理层。
我这样描述,是要说明她的出身普通,工作普通,当然工资也一直普通,不高不低的那种。
我姨夫和我姨是一个单位的,条件差不多。
我小时候寒暑假经常去我姨家过,在我印象里,我姨一直是特别节省,买什么东西都抱怨贵。她给孩子买吃的喝的,买好的衣服,但是自己什么都舍不得。
自从我妹留学后,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我姨挺有钱的。
现在说有钱人,一般先提家里有几套房,那会,会主动去买商品房的人很少很少。
我妹英语特别好,上高中时,就已经打算出国了。后来她考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两年读下来,全部费用是50多万。
我妹从没打过工挣过钱,所有的费用都是我姨支付的。而且在我妹留学回来后,我姨手里还有50万,这个时候,她还可以在南三环全款买下一套两居新建商品房。
不过房价已经开始上涨了,我姨一直想等价格低点再出手,结果一直等到现在。
其实我姨从来也没特意隐瞒她的财产情况,只是大家关注点不一样,理财什么的没人和她聊。
我娘的关注点是如何花钱,我姨的关注点是如何省钱,如何让钱生钱。
90年代的股市,我姨投了几万进去,套了8年,那会儿炒股的人,大多要被套8年。
我姨一辈子都在把钱从这里挪到那里,寻找好点的投资机会。
北京郊区建的几个影视城,我姨差不多都曾是投资方之一,当然只是投个几万块。
我总结我姨的理财方法,一是要保证安全,本金不会损失,利息比银行高就行;二是分散投资,把钱分成好几份,分别投不同的地方;三是高风险的,最多投一份。
我姨现在也炒股,她还是只拿那几万炒,当个玩乐。
她多数的钱都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我姨和我说,她的钱主要是靠理财产品生钱。
我妹留学回来后,这短短几年,我姨连攒带投资,马上又要到100万了,我真挺佩服她。虽然错过房地产,让她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钱人,但我还是觉得她理财很成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效仿学习的榜样。
我姨和我娘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财态度,有趣的是,她们两人互相羡慕。我娘觉得我姨家有钱,我姨觉得我娘活的快乐。我姨似乎更羡慕我娘,她经常说自己这辈子太冤了,什么都舍不得,还要操心很多事,有时说着说着还能流下泪来。但真要让她像我娘那样过日子,她又不说话了,肯定是做不到啊。
我吧,就比较喜欢我姨这种,我觉得我在省钱这事上绝对和我姨有一拼。不过我就没有她那么多的抱怨,我觉得不买东西也挺好的,物质少了,心轻松。
同学们,你们更赞成哪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