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真的能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资讯 > 热门 > 正文 940 互联网 2014-10-20 08:16:40

木桶理论在管理界一时风行,但它究竟为管理实践解决了什么问题?我很怀疑。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板。一时间,管理学界、管理人士无不以知道“木桶理论”为荣,也包括管理学教材言必称“木桶理论”。倘若企业招聘一个管理人员,主考官若问起应聘者“木桶理论”,应聘者答不上来,十之八九这次应聘失败。连“木桶理论”都不知道,还是企业管理人员吗?彼得这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发现,让他名扬全世界,管理界人士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他的发明。而在管理实践中,“木桶理论”像仓央嘉措写的那首诗歌,你知道不知道,它在那里;你懂不懂,它还是在那里;你用与不用,它依然在那里。木桶理论除在嘴上念念,在讲课时炫炫,在茶余饭后侃侃,没有谁知道它为谁产生了实质变化。也就是说,木桶理论不是管理技术,纯粹满足人们一时的好奇,不过一娱乐理论。
  这么说似乎有点过分,一点小小的发明创造都是了不起的,我承认,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但是,我同样认为,管理实践毕竟不是要“花”,是真刀真枪的干,花拳绣腿会让企业付出沉重代价。为什么人们纠缠在这块“短的木板”?人们惊讶的是什么?这理论为管理实践解决了什么问题?
  木桶上的短板是什么?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木匠不可能生产出一个有短板的木桶,当然也有人认为,总有一块是短的,这是钻牛角尖,那个误差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彼得的这个生活发现,纯粹是虚构。如果一个木桶出现短板,这个木桶就是一个有缺点的木桶,就是一个不良品。那么,短板是什么,不言而喻,就是缺点。个人认为“木桶理论”的所有贡献,不是这个理论为管理学丰富了多少内涵,也不是为管理实践有多大贡献,而是创造了“短板”这个词,让短板代替缺点。对于听了几千年“缺点”这词的中国人,“短板”是新玩意,是流行词儿,这好比悲剧变成了“杯具”,朋友变成了“盆友”,读着新潮,值得娱乐一下。原来缺点可以这样表述,原来我天天看着木桶,也没看出个“木桶理论”,原来我家现在不用木桶,用的是胶桶,按道理胶桶也有“短胶处”。
  惊讶于彼得的聪明:最长的木板不决定水的多少,怎么反而最短的决定?再想下去,再想想,你会怀疑起来,你会骂起自己来,神经病呀,不是最短的决定装多少水,难道还是最长的决定装多少水,这是常识问题。如果谁认为最长的木板决定木板装多少水,那这个不是白痴就是疯子。没有木桶理论之前,似乎人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短板决定盛水量”的“木桶理论”。这样的理论就好比说,在没有发明“漂亮”这个词以前,有人见到一个“漂亮”女人,惊讶于突发奇想用“花”来形容女人。拿这问题去问小学生,他们全然不知道“木桶理论”,但是他们个个都知道,取决于装多少水的是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且每一个小学生还能说出理由:因为水可以从短的这块木板处流出去。一个小学生尽知的“木桶理论”,一个生活常识,就这样成了管理学界津津乐道的必修学问。
  木桶理论与管理
  木桶理论延伸开去,告诉人们决定企业发展的不是企业的长处,而是制约企业的短处。推而广之,决定一条流水线的产量,不是效率最高的员工,而是效率最低的员工。对于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发现,经过外国管理学家的包装,一下子变得非常高深莫测。如果说对“木桶理论”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木匠,这是他的职业,在没有“木桶理论”之前,他们难道不知道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么?显然不是,这是他们最基本的专业常识,而且还可能比制造“木桶理论”的专家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大家学习过初中课文中有一篇《卖油翁》记,文章提到一位将军,他说他能百步穿杨。而年迈的卖油翁说,这算不了什么,我能将油从铜钱口倒而滴油不沾,百步穿杨不过熟而生巧罢了。此将军可谓专家,他的百步穿杨很有心得,很自豪,但是在卖油翁面前,他的理论很苍白,百步穿杨算不了什么。大家都在做,大家都在践行,有人把这种践行取了一名词叫“木桶理论”,今天登上大雅之堂,有些怪怪的。
  尔后,“木桶理论”启发了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比如由“木桶理论”演变出很多次生理论。有人说,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圆形木桶是所有形状的木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这样的理论能用于管理实践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当管理者在使用一个理论时,还要研究物理、化学的原理,想着自然现象,又如何移植到意识形态的思维中,这几乎是天方夜谈。围绕着木桶,很多人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延伸着各种各样的管理学问,似乎挖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桶金子,让这桶金子的价值辉煌无限。他们的这些工作,有的形成了文字,有的形成了课件,但是几乎都是在文字上,在课件上,看了就忘,听了就没。
  “木桶理论”对管理实践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不妨试着解读一下“木桶理论”的实践运用。对一个企业来说,“木桶理论”认为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企业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如果把企业比做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经营效益比做桶里装的水,那么影响企业效益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比如,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说这些空话,说了等于没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木桶理论”,中国人把“薄弱环节”叫“瓶颈”,这与“木桶理论”之“短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做过管理的人士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要把管理搞上去,一定要找出漏洞补上,一定找出薄弱环节加强,一定要突破“瓶劲”。难道没有“木桶理论”,人们不知道找出“漏洞”吗?仅仅把“瓶颈”换成了“短板”,中国管理界就踮起脚雀跃,夹道欢迎彼得先生。我发现国人,对洋玩意真的很热衷,企业也多注重表面功夫,懂些花拳绣腿,常能打遍大中企业。对于这种概念游戏,于管理实践毫无意义可言。知道短板就是缺点,就是缺失,就是薄弱环节,实践操作时,还得回到这些词面上来做文章,还得去深挖词面背后深藏的东西,这等于转了一道弯,多穿条裤子放屁。管理实践不是作概念文章,是要知道“短板”在哪里,怎么找“短板”,如何改善“短板”,这些才是真功夫。
  “木桶理论”如果论实用性,论价值,我以为不如“链子理论”更有价值:一条铁链子能承受的拉力,不是取决最牢固的一环,而是取决最薄弱的一环。用在团队上,团队人员就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整体,个人在这个整体是成为最薄弱的一环,将影响整个团队的业绩——承受力!你知道链子理论,没有配套的落实方案,读起来很有些意思,说起来也动听哦,它只是一个概念游戏,没有实质价值,尤如彼得的“木桶理论”,实践证明,它的生命止于木桶。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