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15个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引发热烈讨论,在我省,面临危机的专业是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动画等。
“这个新闻我前两天也看到了,虽然心里不是滋味,可现实确实如此,我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真不大好找工作。”18日,吉林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小锐,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本校专场招聘会上,兴冲冲地来,越逛越灰心,茫然地望着来来往往的同学和满眼岗位,忧心忡忡地和记者聊起来。
众所周知,曾有那么几年,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受追捧,但如今,这三个专业的处境如何?在吉林工商学院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这场招聘会上,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国际经济与贸易
以前:2011年,就业率B+(在85%~90%之间,教育部公布)现状:我省“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备注:本科毕业生规模5万~10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2万~5万人
观察
在相当多媒体近几年来的报道中,这一专业都被列为“十大热门报考专业”之首。不过这场招聘会,用人单位百余家,记者走了一圈后却发现,外贸类岗位寥寥无几。
“左看右看也没找到几个和我这个专业对口的岗位,适合的岗位太少了。”眼看不少企业已经准备收摊走人了,小锐还是一无所获。
记者初步了解,仅长春市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就有至少7所,每校每年招生规模多时近百,少也达到50余人,每年毕业至少三四百人。
解析
2014年上半年,吉林省对外贸易额同比增长为2.2%,增量为2.7亿美元,但这块新增的蛋糕显然不可能只分给应届毕业生,那些拥有经验的老员工,才是最大收益者。
小锐自己分析,我省对外贸易相对沿海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可吸纳的就业岗位也较少,“我的师哥师姐多会去沿海地区找工作。”
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张肃,她也认为,最近几年该专业的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就业难,原因与全国经济的转型有一定关系,即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逐渐由外转内,从以前的对外进出口,变为内部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对外贸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减弱了一些。
工商管理
以前:2011年,就业率B+(在85%~90%之间,教育部公布)现状:我省“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备注:本科毕业生规模5万~10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2万~5万人
观察
工商管理是一个听起来相当高大上的专业。不过记者在招聘会看到,大部分招聘该专业的岗位却与“管理”无关。“今年算不错了,虽然不对口,但至少愿意招聘我们。”吉林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四的小刘说,“去年我也来招聘会看过,不少岗位,比如销售,根本不招我们。”
小刘感觉,这是一个有宽度但缺少深度的专业,“什么都学,但都不够精,导致专业性较差,找工作看似每个都沾边,但竞争力却不强。”
记者了解到,仅长春市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至少有9所。
解析
张肃分析,这个专业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特色,很难找到相对应的需求,另外,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过多,毕业生供大于求。
长春市某房地产公司经理赵先生非常看重管理人才,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可以胜任公司管理岗位,他是这样评价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无论他学的什么专业,无论毕业于什么学校,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胜任管理岗位,只有从业经验丰富,并且做出过一定成绩的人才会被委任管理方面的岗位。在他看来,工商管理专业更适合已经走上
企业管理岗位的人,或有一定工作经验、想提升晋级空间的职场人士就读,而不是普通的大学生。
市场营销
以前:2011年,就业率B+(在85%~90%之间,教育部公布)现在:全国及我省“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备注:本科毕业生规模2万~5万人,专科毕业生5万~10万人
观察
市场营销专业也在教育部的“提示单”里,不过记者在招聘会看到,相当一部分企业表明其销售类岗位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不少师哥、师姐目前都从事销售类工作,只要不是太挑,还是很好就业的。”小锐告诉记者。
张肃也认为,从本学校的情况看,市场营销的就业并不差。“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并且逐渐突出消费拉动经济,因此销售的机会比较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春市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至少有十所,是三个专业中最多的。
解析
东北师大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兆怀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并不缺少就业机会,只是工作未必满足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小刘同学说,根据应聘经验,企业给销售类开出的薪水一般在1500元/月左右,而会计类每月则有2000元左右。“加上经常要出差,不少同学不愿意接受。”
金兆怀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率较低,另一方面还可能和数据统计方法有关。据了解,虽然每个高校都会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一般只是统计到学生毕业为止,对于学生毕业后的情况缺少追踪。而销售类的工作在就业时灵活性比较强,统计数据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
趋势分析
“就业冷专业”
该何去何从?
记者从长春市某高校行政人员处了解到,一所高校是否可以开设某一专业,需要向教育部申请获得批准。“如果某个专业确实就业情况不理想,可能会在招生规模上略有调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就业相对较差的专业大都是文科类,艺术类、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则相对较少。他认为这与前些年,全国高校争相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开设了过多“看起来热门”的经济、管理等专业,以及开设难度相对不高的文科专业有关。
“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自然一部分专业出现就业上的困难。”他向记者说道,“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金兆怀则认为,从就业角度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三个现在“不受待见”的专业未来需求还是很大的。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长期看,国家的外贸发展对人才还是有较大的需求。学了就业冷门专业,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慢慢寻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