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目前是一家印刷公司的人事专员,2011年还未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一直到现在,入职时,前辈带了我实习一个月就离职了,后面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指导我的工作,几年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渐渐的做到娴熟。公司目前有两百多人,人事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招聘、培训、薪酬、劳动关系等等,有时还负责接待,只要是能安排的工作都安排了,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打杂的。 今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个人的职业前景这个问题,想想自己的前途,太谜茫,说是人事,但却又都不精,而且也不是科班出身。 我不知道该怎们办,有想离职的打算,但是不知道怎么规划,希望大牛们给指点迷津,谢谢!
HR分享:
武侠小说对我的影响之深,从文章和做事风格可见一斑,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给了我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思索模式。我的职场之路当受扫地僧的影响甚大。
《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 血海深恨
尽归尘土》: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著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可见为半路出家。
北乔峰南慕容本已是当时武林中最知名最具地位的两个人物,而萧远山和慕容博入少林时已是当时的一流高手;扫地僧竟然在几招内完败天下四大高手,武功之高,令人骇然。
细细品味扫地僧的故事。可以给HR很多的思考
【案例要素】
1. 人事工作一人担当,有打杂性质
2. 业务不精,非科班出身
3. 对未来迷惘,不知如何规划
【案例解析】
1.如何看待人事的打杂地位?
2.如何把业务做精?
3.如何突破职业困境?
一、杂对HR的重大意义
1.杂是人事工作的恰当描述
除了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大多数企业的人事行政是不分的,或虽有人力资源部编制却无之实(为便于叙述,下面将人事或人事行政合一的统称人事部门)。虽说老板也明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制造、销售、研发部门才是企业的最爱。曾有一名老总跟我说:我的企业没有行政、人事问题不大,言下之意,作为花钱部门的人事、行政作为打杂的角色能够存在已经不错了。那我们不妨放低姿态,甘于成为一个打杂者又如何?做什么工作不是工作?(本文不适合高大上的HR)
人事工作非一个杂字可形容,行业的俗话是从门口头管到坑堋头(地方语是厕所的意思),意即员工的吃喝拉撒什么都要管;仅就人力资源就有六个模块,而其中的劳动关系模块中涉及的劳动法律法规差不多近百部,这还不包括省高院的审理指南、省级的仲裁会议纪要及其他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所以有优秀的HR必是半个律师的说法,相信没有其他岗位的业务范围有如此之多之广,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难于做好的根本原因。
做好人事工作,当有甘于做杂事的心态。如同扫地僧,四十三年以扫地的角色蛰伏少林寺,从寺内到寺外,从罗汉堂到藏经阁,一朝间扫成天下第一高手(哈哈)。
2.杂是人事工作的最大锻炼
24年的HR工作,深感因为涉杂所带来的收益,因为有刚工作时远离市区艰苦环境的磨练,到偏远地区招聘也能入乡随俗;因为有一年多施工现场的历练,现在面对基建修理的报价不犯怵;有一年多民营企业的经历,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付自如;因为有被追讨工资者限制自由的窘境,所以面临再大的困境也会镇定自若。
把不屑作为做事的练手,把苦难当作成长的资本,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基石。
对人事而言,就是愿做不屑的事,敢做艰难的事,勇做未来的事。
二、 由杂至精是HR的最高境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众多杂乱无章中优选出可以做精的业务,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业务的筛选能力;将选定的业务做好,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提升能力。
做事与做好事只是一字之差,但绝对是天壤之别,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2004年,我来到现在的公司,处理一起2003年度发生的工伤,受伤员工是个小伙子,每次协商他的父亲杨先生陪着一起过来。在谈到赔偿额时,杨先生提出公司应按法定标准的120%给予支付;我愕然,杨先生拿出二张报纸,其中有《工伤保险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每个法条边写得满满的,尽管是员工方理解有误,但员工对法律的熟悉程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你必须努力,不然不要说员工不屑你的能力,连我自己都会鄙视自己。
10年来我对工伤业务到劳动关系有了明显的长进,由此体会一个成功的HR:领导尊重你,员工服气你,对手敬佩你。
下面通过一个工伤案例的处理说明什么是业务的精以及精对业务的协同作用:
2013年公司一员工在下班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在公司为其申报工伤后,主张工伤待遇,请G律师为其代理民事和工伤理赔,在初次的磋商时,G 律师提出了17W的理赔主张。
S微微一笑:G律师,你的主张法律依据不足
G显然踌躇满志:这是按《工伤保险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计算出来的法定赔偿额,你做人事的不会不知道吧?
S:如是一般的工伤,这样的算法并无差错,不过这是一起民事损害和工伤侵权竞合的案例,此类案例的处理无论是南通还是省里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信你也清楚
G听到侵权竞合,显然感到有点突然,对于我提到的省地文件更是愕然,当我把相关的文件打印出来,放在他面前时,他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
我感觉我可以出手了:G律师,我知道在QD这个地方,你以处理交通事故的民事及工伤理赔而著称,我钦佩你的能力,但我不得不告诉你,在QD的人力资源行业,论处理工伤理赔,我也很牛。第一次就在双方互探底线的氛围中结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次协商,G律师显然客气了不少,估计G已经从我司的法律顾问及人社局的仲裁科长处了解了我的个人情况,现在对赔偿总额进行的协商因双方对政策的极度了解而陷入僵局,这时我感觉应以其他的因素打破这一局面。
S打破沉默:G律师,我谈三点想法,请你指点
1. 这是一个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民事损害和工伤侵权竞合的案例,目前江苏省实行部分兼得、部分补充的处理准则,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此实行互补式
2.作为大陆法系,源自德国的填平原则是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即赔偿是以实际损失为限,作为社会法的劳动法虽已独立成系,但毕竟脱胎于民法,是否也应考虑填平原则?
3.同级别的工伤如果发生在企业内,赔偿金额远低于此案,在追求公平的同时是否又制造了新的不公平?
G律师沉默了10分钟:S经理,作为一个企业的人事经理,你对法律的了解超过了我的想像,如何赔偿我听你的,相信你会给我一个接受的金额。
上面提到的侵权竞合和填平原则是人力资源高级法务师的培训内容,课后我对这方面的内容作了延伸性学习,未曾想起到奇兵的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遇到杂事,是运气,将杂事做好,是底气,将杂事做精,是霸气。
三、如何破解职业倦怠
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工作三年后,会面临职业的倦怠期。我对此的理解: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通过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不断的学习,越发感觉自己专业知识之匮乏、工作技能之缺失;也愈发感受行业之乐趣所在;更体会分享之重要性。所有的不足正是未来之奋斗目标,而兴趣正是动力之源。
2010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多项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熟悉了六大模块,深感自己各个模块的不足
人力资源高级法务师:对劳动关系模块业务的深化,讲课者是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历;感悟法律的灵性,激起了对劳动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的兴趣
职业
经理人培训:拓宽了观察问题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全局意识
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劳动法律法规,进一步感知劳动争议仲裁人员的思路及发展趋势
同时通过与不同行业人员的交流,接触了新的思维方式,籍以调整自己的思路,前进的动力,学习的意愿让职场不再迷惘。
职位可以到顶,能力不能止步,内涵可以提升。通过借助如三茅在内的良好平台,学习不休,总结不断,进步不止。
四、 总结: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扫地僧扫的是地,清除垃圾及尘埃;HR扫的是人和事,清除企业前进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只要你上心,哪怕是扫地,你也会是一个优秀的清洁工。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拼的不是证书、专业,而是细心、耐心、决心、恒心。
在职业的初始期,当甘于孤寂,默默地扫,扫去心中的烦忧,扫去无名的恐惧,扫去职场的羁绊;此期宜练好金钟罩、铁布衫,学好挨打、抗打。《士兵突击》中有句台词: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你才发现,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那时你完全可以像扫地僧一般悄然出场,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