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下一个Linkedin奇迹
资讯 > 热门 > 正文 891 网络 2016-06-23 11:26:42

巨头之间永远不缺的就是故事,6月13日,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一个是IT巨头,一个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这个动作堪称本年度科技圈最重量级的收购了。官宣的当天冰火两重天:LinkedIn暴涨46.6...

巨头之间永远不缺的就是故事,6月13日,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一个是IT巨头,一个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这个动作堪称本年度科技圈最重量级的收购了。官宣的当天冰火两重天:LinkedIn暴涨46.64% 微软下跌2.6%。

一场里程碑式的的豪门婚嫁

Linkedin创建于2002年,2003年5月5日,其网站正式上线。但是LinkedIn并未跟风当时迎合年轻人的创业浪潮,而是专注那些谋求职业发展、寻找工作新方式的人。在LinkedIn发展的十余年时间里,说它改变了美国人的工作方式毫不为过,创办初期的用户采纳率很低。

在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Linkedin最终在2007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爆发。微软曾多次垂涎于Linkedin的爆发式增长,事实上在LinkedIn于2011年IPO之前的几年,微软曾多次试图收购LinkedIn。最初,微软报价5亿美元收购LinkedIn,虽然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还是告吹。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数月,微软又给出了最后的报价:但是最终认为报价太高而放弃收购LinkedIn。

如今的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也是诸多企业招募人才的第一选择。该网站在全球拥有4。33亿用户,且去年增速高达19%;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1。05亿人,同比增长9%。而这些用户与微软超过10亿的用户群高度重合。演变成今天262亿美元的天价交易。
是的,262亿美元,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购案之一,注定也将成为业界,亦或双方发展史上的最重要里程碑。

下一个市场:中国

近年来,中国消费互联网市场进入红海,互联网+则带动企业信息化的诉求日趋强烈,中国企业级市场正在呈现井喷之势,备受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力量的追捧。不少企业级产品与软件都获得投资,更多的传统企业巨头也开始谋求互联网化。

Linkedin的基因很早就在中国得到了生根发芽,国内互联网企业为了社交的概念,也同样经历了前仆后继的各种磨难与成长。早在2006年,国内就出现过打着“中国linkedin”与“职业社交”旗号的各种网站,然而或照抄照搬或急功近利耐不住漫长蛰伏期打磨产品,最终所去者众,成熟者寥寥。这一类平台,正在寻求更适合中国本土的落地方式,甚至他的亲儿子领英也看准时机推出了“赤兔”。为什么LinkedIn原生模式在中国难以奏效?一大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社交,海外巨头在中国从来没有成功过。

而在linkedin的商业模式中,招聘业务的收入占据超过60%,而这一优势在中国很难实现。中国的职场正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职场形态”,一边是面对巨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我国招聘行业产值超1,000亿,未来5年年增速达17%;另一边是职场主力密集于繁跳槽且强服务需求的年轻人,年均跳槽1.5次的0-5年职场新人的职场主力。在中国仍有一大类追随者,正在试图履行或跟随LinkedIn的职责, 包括LinkedIn的中国版“领英”,但显然他们并不打算跟风当时迎合年轻人的浪潮,坚持专注那些谋求职业社交的初衷,因此LinkedIn中国版“领英”以及最新推出的“赤兔”App表现不算抢眼,难以复制国外的成功。

在国内,LinkedIn的成功第一个让人联想到的是大街网,其早年的发展理念与LinkedIn有些类似,2011年创建以来稳扎稳打,而过去几年快速成长爆发。相比于他的先行者,大街网似乎更顺应中国式的互联网潮流,聚焦年轻人求职,全面发力移动端,基于数据仓库运用机器化手段精准匹配招聘双方,并引入社交传播,聊天机制等因素来提升求职效率、降低企业招聘成本。相比其对外显示的官方数据:拥有约4,000万城市白领及大学生用户,活跃企业客户超40万家,月活跃用户数峰值近2000万,移动端约800万;其中笔者更看重于其追求变革的决心——几乎重构了职业生态体系,以及其极佳的运营数据表现和商业化能力,根据一份第三方数据报告揭示:有效利用社交平台低成本获客(平均获客成本1.5元),日均职位撮合超40万,撮合率高达15%以上。2016年预期实现千万级的利润,大街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招聘网站。

大街网的成功在于并不拘泥于社交,更多的像是源于社交,更选择了更为适合中国与中国用户的发展路径,应对时代的潮流,迎合时下年轻人的喜好更深入的挖掘招聘而不是脱离刚需的社交本身。但LinkedIn卖身成功,大街网的成功,无疑会给慢热的中国企业级市场尤其是对企业社交软件再添一把火,同时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PC大佬的抱团取暖

虽然微软和苹果一样,喜欢融合收购的公司,但微软和苹果不同的是,融合一个死一个,失败比例太高,无论是诺基亚、hotmail、skype还是其他。

对于微软来说,社交方面的布局一直是其头痛的问题。放眼全球,Facebook立足于社交,Google也有Google+,从微软和LinkedIn对于此次并购的官方解释及某些外界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微软来说就是借助LinkedIn的平台或者说其职业社交的属性来推广自己的Office365及相应的云服务,而LinkedIn也是期望借助微软的Office365及相应的云服务增强其目前用户的黏性,甚至发展新的用户。

总之一句话,继续整合PC端,做到极致。

微软无疑是PC时代软件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linkedin同样是PC时代最具规模的职业社交网络,他们结合更像是两位发展乏力,已近自身瓶颈的大佬,寻求新的突破与新的境界,可惜PC时代已经是上一个时代,扩张的结果很可能他们还是老大,可惜是上一个时代的老大。他们把贪婪的目光再次盯到了广阔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

我们有理由猜想,收购完成后,LinkedIn能够从微软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 Linkedln中国区CEO也向媒体确认:“领英中国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可是光有支持似乎距离成功并不够不够,在中国,巨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与人文、互联网环境,更适合垂直专注,更适合服务需求的年轻人。还要面临、学会和懂得中国式的市场竞争。

在国内,大街网已经先行一步,他们仍在孜孜不倦的寻求改变与正确的方法,注重社交的同时,更为注重大数据匹配与效率的提升,剥除冗余难懂的交互模式,将信息的模块重构实现简化易懂的异步沟通;除了传统PC领域更着力于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还在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整体招聘行业会正在被互联网+的思路重构,双向撮合,大数据支撑,去除冗余,去除中介,去除工具化损耗,大幅提升效率,并且向移动端大幅迁移。

商与利,逐鹿中原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