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外企找人,常常会在资质要求中放一条自驱力,英文叫SELF-DRIVEN。十几年前,不少国人对这个概念还有点陌生,以为是要自我加压。后来才明白,实际指的是一个人要有内在产生的工作动力,不需要经理天天盯在屁股...
如今,到了移动互联时代,一大帮80、90成了新兴科技巨头的生力军,自驱力被愈加重视。以前60、70一代的自驱力往往来自于草鞋换皮鞋,改善经济地位,出人头地。今天这一代人成长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丰衣锦食早已不是问题,他们的自驱力又要从哪儿来呢?
显然没法再从爬职业梯子升官来,科技公司越来越扁平,小米这么大的组织,也只有三层,甚至不少中层管理岗位是因临时工作任务设定,不再能上不能下。像腾讯和百度这样的公司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多轨道职业发展,除了最常见的技术线,和管理线,还细分出产品线,用户体验线等,收入上技术线的人很可能比不少管理线还高,这样分开发展,不用都挤在一根越来越窄的独木桥上。
除了这一常规套路以外, 激发90后的自驱力还需更多顺应他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对于“高频反馈”的需求。打游戏长大的这一代人,之所以乐于在游戏中周而复始地重复各种机械动作,就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中,他完成任何一个任务都能得到及时的回报,要么积分增加,要么装备升级,从而激励他自觉自愿地去接受挑战,经历磨难。
谷歌曾经试图消除整个中层管理,后来发现员工满意度大幅下降,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在日常工作中无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好比一个人跑马拉松,若是不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难免越跑越泄气。谷歌于是恢复了部分中层管理岗位,同时大幅扩大其管理半径,中层经理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保持与员工的高频对话,让他们了解当下自己所处的状态。
有了“多通道职业路径”在前面牵着,加上“高频反馈”在后面赶着,员工的自驱力才能由内而外涌现出来。KK在《失控》中指出,今天的组织创造力,遵循的是由下而上的生命逻辑,而非由上而下的机械逻辑。真正的创新是涌现出来的,而非靠流程骤管控出来的。能否激发员工的自驱力,是启动涌现能量的关键。
有了自驱力,才能实现所谓的自管理,后者是前者的果,而非因。有些企业要么一管就死,要么一放就乱,以为自管理等于放权,让员工放手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儿就行了,殊不知,如果你的组织不能释放员工的自驱力,盲目鼓吹自管理,只会养懒汉,泄士气,最后又回到靠威权驱动的老路。
自驱力,堪称创新型组织的原力,想要唤醒它,企业要花的功夫可不简单。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