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更多人成为职场上的暖员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把懒员工变勤快起来,而坏的制度却会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从暖男这个词开始流行后,网络社交媒体上开始流行各种暖,暖员工便是其中之...
激励更多人成为职场上的“暖员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把懒员工变勤快起来,而坏的制度却会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从“暖男”这个词开始流行后,网络社交媒体上开始流行各种“暖”,“暖员工”便是其中之一。“暖男不值钱,暖员工才是老板领先的宝藏”。此话虽说带有一些戏谑的成分,但不得不说,这种网络调侃也是现实的映射。 按照最简单的理解,所谓“暖员工”,最起码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再进一步说,“暖员工”一定应该是敬业的。中国职场上有“暖员工”吗?当然有。但是暖员工多吗?这还真不好说。此前,一家大型市场调查公司公布了一项“中国人不敬业”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员工敬业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不仅大大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泰国等一些亚洲邻国。 如果抛开“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难以激发员工创造性,从而影响了敬业率”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从微观的个体角度考量“中国职场为何少有‘暖员工’”,确实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职场上,中国员工的权利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如果同样都是工作,付出的劳动成本都差不多,但获取的回报却有着天壤之别,或者在同一个单位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平等感”就会开始弥漫,再谈敬业和创造,难免奢侈。 除薪酬待遇设计的不平等之外,职业激励偏弱也是目前职场中存在的问题。当员工面临的职场环境难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甚至这个职业不再能给他上升的预期、成长的自足感时,曾有的“敬业”心态恐怕也只能跌落到“从业”状态。环顾周围,很多本来对工作热情满满的人,遭遇了各种成长瓶颈后,不得不给自己放松要求。“按酬付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对得起自己的职场良心就行”——尽量在不被老板察觉的情况下放松自己对工作的要求,这已经成为许多员工的职场指南。
好的管理者、正在上升中的企业,从来都不会忽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会想方设法通过制度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比如,一些私企开始拿出部分资产作为股份来激励员工,根据技能高低和贡献大小分发,从最普通的工人到高层管理人员,人人有份。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和员工视为“雇佣关系”,“以人为本”的新型用人观念其实可以催生“暖员工”。 激励更多人成为职场上的“暖员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有些制度“狠”,那是懒员工逼出来的;而有些员工“懒”,却是坏制度逼出来的。聪明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这个答案并不难。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