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千万的人力资源总监,是怎样炼成的?
知识库 > 战略规划 > 正文 965 乔诺之声(Geonol) 2021-05-25 23:35:27

HR怎样走出自己的体系?把业务的客户当做最终客户? HR首先要清楚一个问题:我是谁?我现在在什么位置? HR想要摆脱基层,苦行僧式的劳作,就需要从战略、思维、格局层面做一些拔高和提升。

\

人力资源发展有三个阶段:

1、专业化

人员招聘、离职、人员信息、统计数据化,“心中有沙盘,手上有名单”;

 

2、业务驱动

人员储备、薪酬与激励机制、不同业务动态匹配、组织设计、组织激活、文化与价值观,“机制化,场景化”;

 

3、战略性

预见性、牵引性、开放、可迭代,“站在未来看今天”。

 

HR的首要命题:认识每个能力阶段的关键特征。

否则,可能“脚踏实地”做不好,“仰望星空”也做不好。

 

▶ 专业化:从人事部到人力资源部的转变;

 

▶ 业务驱动:从个人奋斗到群体奋斗的转变;

 

▶ 战略性:长周期的预见性和贡献度。这个阶段的HR是可以做到年薪千万的!

 

那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HR有哪些特征呢?

 

1

人力资源要站在未来看今天
 
也许你们公司的规模在1个亿徘徊,你要思考怎样突破一个亿的瓶颈,到十个亿;
 
也许你们公司在10亿已经徘徊了很多年,增长率一直在百分之二三十,你需要思考怎么做到增长率翻一番;
 
也许你们公司50-100亿,需要思考怎么做出1000亿的突破。
 
这个时候,作为HR要拥有长周期的预见性,就是站在未来看,如果公司的业务、人员、客户群、市场、能力三年后在这里的话,你应该做哪些准备。
 
中国企业目前能做好三年滚动,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你的体系里面还没有做战略规划,CHO的目的就是给管理层松土,让他们开始认识到长周期的重要性。
 
很多公司享受这种长周期的红利:
 
比如三星的生命科学非常强,尤其生活版块。
 
它在十年前就开始在生命医药产业里深入研究和布局,当时就有一个以生命为核心的长周期战略规划,这种眼界和洞察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Facebook 创立之后,创始人说他不知道怎么赚钱,其实他是有中长期的视野。
 
亚马逊创始人谈到:我们企业的基本逻辑是研究在商业变化中什么是不变的。所以他把周期放得很长。
 

2

人力资源要对准客户
 
HR的客户是谁?
 
是老板?是员工?是各部门业务老大?
 
在华为内部,关于HR的客户是谁的讨论非常多,每隔两三年都讨论,最终统一到:我们的最终客户,就是HR的客户。
 
有人说这个太难了,怎么可能是业务客户呢?
是可以的,比如可以做一个客户满意度调查:
 
① 你觉得华为和爱立信的员工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谁高谁低?
 
② 员工的响应速度和职业精神,谁高谁低?
 
面对这样的问题,HR会感到非常冤枉,说怎么能管到远在千里的业务一线呢?
其实这个调查问题的背后非常清楚,各条线只有把眼睛盯着最终客户的地方,才有价值。
 
比如:
麦当劳和肯德基,你们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推出中国的粥和油条吗?这个变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产品决策权下放了,意味着整个采购放权了。
 
那么,谁解决权力的下放和组织结构的问题?就是HR。
 
HR要敢于走出自己的体系,把业务的客户当做我们最终客户的时候,就能够以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不管是CHOHRD还是HRVP:
 
如果没有从客户角度感觉到你的队伍的特点在哪里,就无法和老板站在同一个视野。
 
有一次和客户聊天,你需要什么样的CHO?客户回答,比如邓小平类型的,比如李云龙身边的赵刚类型的。
 
其实,赵刚也好,邓小平也好,他在政委岗位干的是什么?他知道他的敌人是谁吗?肯定知道。他知道战略目标在哪里吗,也肯定知道。
 
但是他平常是在办公室待着,还是跟他的部队在一起?咱们的HR也就是邓小平和赵刚,你们和你们部队同呼吸、共命运了吗?
 
当我们HR敢于说“我们的客户就是外部客户”的时候,你会发现牵引队伍建设的能力和穿透力就不一样了。
 

3

人力资源要对齐业务战略
 
战略管理工具有很多,华为用的就是业务领先的BLM模型。
\
 
 
BLM左边框是四个,业务洞察、市场分析、业务设计、创新焦点;右边是关键任务、组织、人才、激励氛围;上面是领导力、价值观。
 
这套系统里,人力资源回答了五个,也就是占到了5/11。
 
有个客户问我,为什么从业务到HR打不通呢?
 
首先你要有战略管理工具,在战略管理工具里面回答业务背后的HR问题。
 
比如说未来三年内:
 
哪些是直属业务、哪些是新兴业务?
 
哪些是0到1的业务、哪些1到N的业务?
 
在0到1的业务里面是产品驱动还是市场驱动?
 
在1到N的业务里面是客户群驱动,还是单客户的多维度驱动,还是不同的区域国家从中国走向全球化?
 
这种逻辑是要在业务战略上对齐的。
 
比如华为背后的逻辑是在电信运营商客户里面,从1做到N。
 
他有什么特点?华为重铁三角、深耕铁三角,就是因为他的客户就300多个。
 
那么你公司在做公司客户增长和业绩增长时候,这些问题该怎么识别?
 
需要在战略管理中把它识别了。
 
只有把这些问题识别了,HR准备的干部、数量、质量、激励机制,组织形态才非常清楚。
 
所以讲到BLM组织、战略如何打通到HR,核心的问题是公司业务要有机会参与讨论。
 
同时在这里面也要有贡献出人才、领导力、激励机制、组织准备度等等,甚至包括文化变革的一些关键的方案。
 

4

人力资源要导向价值创造
 
一定要形成自身特色的价值创造的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还要是开放并且可以迭代的,这是衡量一个组织的HR系统,是否做到很顶级的标准。
 
三年的业务战略规划,浓缩出几个关键,就是收入、利润、产品线等等,然后把这些信息做一张表,其实就是一张预算表。
 
▶ 比如说现在100亿,三年后要变成400亿,这对于HR意味着增长速度;
 
▶ 假如现在是利润率10%,三年后变成15%,这意味着人均效益还要提高;
 
▶ 中国客户比例多少、海外多少,这意味着全球化战略;
 
▶ Top20的客户和长尾客户有哪些,未来客户的变化,这是客户的维度;
 
▶ 哪些是现在的成熟业务,哪些是孵化业务,这是产品线的逻辑。
 
 

5

人力资源的管理要素
 
1、人员总量管理
 
首先你要回答,你现在是多少人,达到业务目标的时候是多少人。
 
2、干部储备
 
这么多员工要靠干部带,这里面又有新业务、老业务,HR怎么在人才、组织上做预见性的回答。
 
3、地理位置
 
分布在哪里?这个是HR非常重要的要素,在上海,在杭州,还是纽约?
 
4、激励机制
 
假如我们要发展一块全新的业务,我们该怎么给这些人付薪,薪酬怎么设计?固定浮动的比例该怎么设计?如何牵引?
 
是完全用投资的眼光去并购发展一个新业务,还是自己呼唤炮火做一个混编部队去拓展,还是干脆挖一个团队过来?
 
这个问题腾讯到现在还没有回答。
 
微信张小龙团队不来自于内部,他们发展这个新业务的时候,搞了一个内部的QQ团队,跟张小龙竞赛,结果外来的和尚干过了内部团队。
 
这个背后是说,你的老业务、新业务的增长背后,对人才储备、激励的问题解决。还要解决绩效评价问题,创业动机问题,他们的愿景问题。
 
战略管理,不管用什么工具导出结果,其实最后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不管是BLM模型、波士顿矩阵模型还是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产生战略管理到现在,主流工具不下30种。
 
什么样的工具合适另行讨论,但是我们HRD和HRVP要去学习战略管理的能力,才能够导入业务战略。
 
这就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