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问胜任素质方法:从理论到实践
知识库 > 招聘管理 > 招聘渠道 > 正文 886 2012-04-07 16:44:24

 提问1: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考虑建胜任素质模型?  陈为博士:一个企业如果有追求,就具备了基本条件。然后,如果这家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就具备了建胜任素质模型的第二个条件,这个规模不单纯指员工数...

 提问1: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考虑建胜任素质模型?

  陈为博士:一个企业如果有追求,就具备了基本条件。然后,如果这家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就具备了建胜任素质模型的第二个条件,这个规模不单纯指员工数量够多,还要看组织架构的复杂程度、岗位的差异等。

  高鹏先生:其实大家的提问把胜任素质局限于一个模型了,我认为胜任素质应该理解成一种理念。如果要做胜任素质模型,首先当然需要完善组织本身,当组织达到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标准和规范,然后又没有人能够清楚这个组织好与不好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这个组织需要胜任素质方法的时候,但最终建立与否还是要取决于高层管理团队。

  平安之所以可以坚决地推行胜任素质方法,首先在于高层管理者有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能够管理他们的期望当然也很重要。具体的操作,可以找咨询公司、陈为博士这样的专家,根据企业个案进行诊断,考虑到具体的企业自身的条件、规模给出对策。

  提问2:我们曾经将不同企业的胜任素质模型进行过比较,以领导者的胜任素质为例,我们发现其胜任素质的关键指标大同小异,据此,能否阐释一下关键指标的提取?我们公司的做法,是挑选出公司中最优秀的团队,将其他团队的成员与之对比,找出最重要、最关键的区别,以之为标杆性的关键指标。

  陈为博士:确实会有胜任素质标准大同小异的问题,为什么差不多?因为组织的管理、经营上的任务基本差不多;为什么有微小的差别呢?这体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正是这些小小的差异蕴藏了一个企业的独特需求,也是这些微小的差别决定一个模型是否有效所以。差异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找出来,而差异化提炼乃是胜任素质方法提取关键指标的一个步骤,并且,这些差异化的指标提炼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等匹配,否则,提炼出来的差异指标可能和职位没有差别,而所谓放任四海皆准的模型肯定也是无效的。

  提问3:我们曾经想把胜任素质方法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发现能力水平及能力的提升都很难评估,该怎么办呢?

  高鹏先生:最近国家发布了一个党政干部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有句话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企业人才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企业在做培训之前,首先应该做一个测试,找出学员群体面对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培训完成之后,通常有两种办法是可以评估效果:一种是通过后续的工作观察和反馈寻找答案,另一种是可以运用360度测评。在这些过程中,组织的自我定位、岗位的级别和性质等肯定都是大前提,否则,评估也就丧失了基本标准。

  提问4:21世纪民营企业家需要什么素质?如果我们发现老板在这方面有差距,怎么办?

  陈为博士:90年代的创业者肯定和现在的创业者不一样,那个年代背景下,人们的心态普遍都很平和,环境也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现在,人们很难心态平和,大环境也缺乏创业机会,所以现在的人们的内心确实普遍要比那时候难受。但是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样的大环境,都要清楚这一点: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管理者的心态要转变,打天下和坐天下肯定不一样,比如,创业时期的企业可以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当企业规模化以后,就必须守规矩、建制度。这个过程中,老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自己的胸襟,接纳他人的补充和矫正。

  高鹏先生:我非常同意陈为博士的观点,如果无论多好的建议都难以让老板接受,这个老板确实值得质疑。不过,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从两方面思考:老板的拒绝是“我建议了但是他根本不接受”,还是“作为谏言者我自身缺乏使老板采纳建议的能力”?如果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么,问题不在老板和这个组织。因为换成是任何其他的组织和老板,我们同样可能无法使老板接受建议。总的来讲,高层管理者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确实极其重要,而机制的作用远远比个人化的建议有效得多。以实践来讲,我们的做法是每年都会对高层做系统性的胜任素质测评,也要互评,测评结束之后,高层会对此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找出改进方向。

  陈 为 博士 中人网首席人才识别与发展专家,“100人”专家组成员

  高 鹏 先生 平安集团人才绩效管理部副总经理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