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沈阳现“用工荒”农民工人少抬价
昨日,在沈阳市鲁园农民工市场,找工作的务工者并不是很多,大厅里空荡荡的。图为进出大厅的务工者。 记者 于岛 摄
一边是雇主招不到人,一边是农民工举着牌子找不到工作。
春节过后,沈阳的“用工荒”就这样出现了。
昨日,本报记者深入沈阳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目前返回沈阳的农民工人数与去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相反农民工的薪水,有上涨的趋势。餐饮服务、家政等服务行业,因为种种原因,存在明显的“用工荒”。
返城农民工总量下降
昨日下午1时,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鲁园劳动力市场。平日挤满人的农民工大厅,昨天却是空荡荡的,只有约200人左右的农民工,胸前挂着“厨师”“保姆”等牌子,站在鲁园市场门前的空地,等待雇主。这些务工者多以中老年为主,几乎没有年轻人。
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务工者确实没有往年多。截止到前日,来鲁园找工作的农民工达到两千人左右,但比去年同期也减少了近一千人。“现在来找工作的,还主要是省内以及东三省的,正月十五之后,南方大量农民工会返回沈阳,人会多起来。 ”
沈阳市总工会农民工工作部部长詹军介绍,部分行业存在“用工荒”,这些行业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建筑、家政、制造等。
记者注意到,在鲁园找工作的务工者,很多人的目标是这几种工人紧缺的行业,但为什么还会出现“用工荒”呢?
春节后农民工涨身价
记者调查发现,雇主给出的工资,与务工者心理上的薪酬价位,差距约为200元。
某饭店的经理王先生来找服务员,他的饭店过一次春节,职工就要“大换血”一次。这次他想来找一些水案,给出的薪水是1200元-1300元,但是务工者提出的薪水是1500元-1600元。王经理说,去年他们就这个价招人,现在却招不到人。
在鲁园劳动力市场,最多的就是胸前挂着“厨师”牌子的务工者。来自葫芦岛的小刘大年初四就来沈阳找工作了,他的预期薪酬为2500元至3000元“现在切菜的都得两千一二呢。 ”但小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小餐饮企业觉得他工资高,大餐饮企业认为他资质不够。
记者发现,务工者们普遍提高了预期薪酬,比去年提高二三百元,甚至更多。“土豆都两块多钱一斤了,我们工资还那么低能行嘛!一个月一千块钱的话根本不够啊。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太低了! ”一位务工者把这种要求归因于物价上涨。“用工者都希望降低成本,而求职者预期上涨很多,平均能涨20%左右。等到十五以后‘民工潮’到来,薪酬可能会下降一点儿。 ”辛文学说。
80后新农民工不愿从事服务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加入了务工者的行列,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关注薪金高低、企业的前途、工作环境、发展空间。餐饮、建筑、家政这些缺少工人的行业,恰好是他们不愿意从事的行业。
已在数码城卖了两年电脑的小刘对记者说:“饭店服务员、建筑工、装修工,这些工作我没法干,相比那些中年人,毫无优势。我比他们年轻,有知识,觉得现在这种工作更适合我。 ”
还有一些80后农民工在外面积累资本后,选择回家创业。 19岁就从河南来沈阳打工的小陈,在沈阳干了8年装修,积累了一点资本,现在已经在河南老家开了一个服装小店。他说:“在家卖服装和在沈阳打工挣得差不多,又不用来回奔波,现在只要头脑灵活,有很多机会。 ”
而这些“挑工作”的80后在老一辈的打工者和一些招工者看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40岁的农民工张大林说:“现在这孩子,啥啥干不了,要的倒不少。”某工厂招工者李先生说:“每年都招一批年轻人,但合同根本约束不住,干干就跑了,他们不愿意在狭小的空间内工作,还嫌工作累。 ”
辛文学介绍说,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一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提高的还不算明显,普遍是初中毕业,但是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及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渴望能通过工作实践或进一步的学习,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向技能型发展,而非纯体力劳动。“80后、90后一般家里都是一两个孩子,年轻人也比较爱面子,脏活累活、不体面的工作不爱干”。
但辛文学表示,新一代农民工观念的转变,目前来看,对沈阳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还并不明显。
詹军说,随着沈阳城市的迅速发展,一些行业的“用工荒”确实很难解决,工会想一些办法,比如说搭建更好的平台,为招工企业和务工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说办更多的农民工培训中心,提高农民工专业技巧,吸引更多的农民工来沈等。
记者 杨静 赵永平 实习生 萧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