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近期从业人员的大肆流动现象,实际上是券商研究所在转型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
继去年券商保代“跳槽门”之后,券商分析师又成为被“挖” 的目标。
近几年来,一旦登上了新财富榜单,分析师不仅被鲜花掌声环抱,也立马成了各家
猎头公司的目标。“卖方研究机构这边,我们主要还是挖上榜的明星分析师以及研究所所长,普通分析师很少。”一家专注金融领域的
猎头公司CEO表示。
据了解,一般新财富榜单揭晓、年终奖过后,新一轮跳槽挖角便开始上演。不过上述猎头人士表示,今年以来虽然行业内流动也不小,但猎头挖分析师的生意并没有往年好。他透露,目前明星分析师的平均年薪在150-200万元,对于一些有名气的策略、宏观分析师,年薪甚至可以达到300万元以上。而挖一个明星分析师,猎头公司可获利15-20万元。
记者通过统计近3年来新财富上榜分析师变动情况发现,这一行业的流动率已突破了正常范围。
分析师人才流失迷局
统计显示,2009年,在上榜新财富的125位分析师中,已有 44名析师在2010年变更了执业机构信息。其中16人显示已离职,4人去向为基金,余则跳槽至其他券商研究所;2010年,在上榜的268名分析师中,72人在次年更换了工作单位。其中大部分去了其他券商研究所,10人去了基金公司,另有11人状态显示为离职;2011年新财富榜单公布不久,截至目前已有6位分析师换了东家。
参照每年15%—20%的正常流动率,卖方研究的人事变动已经远远超出行业内正常流动的范围,而这仅仅是明星分析师的情况。根据证券业协会从业人员执业注册信息公示,截至目前,全国持有资格证的研究员共2002人,加之还未取得的执业资格的一般从业人员,这一规模将更为庞大。
在人才流动的数据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躁动。近两年来,券商研究所人事地震接连不断。今年3月,已有两家券商传出大规模人事变动消息。先是平安证券研究所近20多位分析师接到通知,研究所将裁撤13个重点行业以外的分析师,将30个细分研究领域精简为16个。精简之后,平安证券研究所至少有18位研究员面临被裁命运。随后,长江证券爆出研究所 “教父”张岚及核心团队一道纵身离去的消息。据悉,张氏人马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投奔中信建投,一路南下加盟广发证券。
在此之前,安信证券分析师的大批量离职就曾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统计显示,2010年年初到2011年7月之间,共有33名研究员从安信证券离职,其中主要为行业分析师,涉及18个行业的25名分析师。
上述猎头介绍,明星分析师的平均年薪在150-200万元,对于一些有名气的策略、宏观分析师,年薪甚至可以达到300万元以上。而挖一个明星分析师,猎头公司可获利15-20万元。
薪酬泡沫下的高流失率
对于分析师来说,薪酬当然是多多益善;从猎头角度来看,更是希望分析师动的“勤快”点,但对于大多数研究所来说,面对水涨船高的人力成本已是不堪重负。
对于越吹越大的薪酬泡沫和分析师的高流失率,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目前业内也有寻求反猎头策略的券商,包括和猎头约定不在该公司挖人,作为回报给予业务优先;找猎头制定反猎头策略等等。但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没有办法有效阻止挖角现象。
2001年,券商研究所的首次转型拉开序幕。在这轮转型过程中,券商研究部门从对内服务转向为其他机构投资者服务的卖方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了可以量化的重要盈利模式分仓佣金。但是,随着加入的机构越来越多,行业内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这一盈利模式受到很大挑战。尤其在去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券商研究所的营业毛利率下降,甚至出现基金拖欠分仓佣金、研究所入不敷出、被迫裁员的现象。
与此同时,券商研究所的研究文化也正遭到来自多方的质疑。去年以来,中国宝安石墨矿门、宁波联合锑矿门、涪陵天价榨菜门、重庆啤酒事件……层出不穷的“研报门”不仅将券商研究机构推向风口浪尖,更促成业内关于券商研究所二次转型的大规模探讨。
观点:
分析普遍认为,卖方研究机构已走到十字路口,亟待多方面、深层次的转型。具体来看,在研究对象上,应突破以往单纯的股票研究,向综合经济研究转型。在服务对象方面,也应突破当前仅为部分证券机构客户群服务的局限性,扩展到为包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内的机构客户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