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知识库 > 招聘管理 > 面试方法 > 正文 888 2013-03-12 18:19:12

作出聘用决策,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对人选进行权衡,然后跟着感觉走。上述做法简单,但有风险。所谓本能的决策,无论它出自一个人还是一组人,总会发生偏移——这些决策通常反映出你所希望的理想状态,而非实际情况...

作出聘用决策,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对人选进行权衡,然后跟着感觉走。

上述做法简单,但有风险。所谓“本能的”决策,无论它出自一个人还是一组人,总会发生偏移——这些决策通常反映出你所希望的理想状态,而非实际情况。

成功的招聘经理人都有其相似性,他们怀揣着某种系统——一套深思熟虑的计划,对候选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条件作为聘用标准。能成功作出聘用决策的人,绝不会一味跟着感觉走。他们会利用、相信自己的直觉,但并不会以此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客观的判断

在聘用流程中,你会遵循某个特定的逻辑。虽然许多过程需要猜测,但通常是有根据的猜测。对整个聘用流程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猜测就越接近真实情况。

通常说来,在制定决策时,你能利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来,一个成功招聘的真理——候选人以往的工作经验是推测他未来业绩最好的指标。如果候选人在过去工作中表现很努力、主动积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那么,在新的环境中也会有同样表现。类似,如果候选人在前一个工作中表现很失败,你就别想他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精力充沛、积极向上。

这条原则通常很可靠,需要告诫的一点是:候选人过去的工作条件,必须同他所寻找的新工作条件极其类似,否则,你将无从比较。但是,没有两家企业是完全相同的。你应该了解的是,候选人过去的工作环境中特定的系统或人可能是造就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你几乎不可能在你的企业复制这样的诱因。

面试印象很重要。你对候选人的面试表现,在作决策时总会占相当大的分量——这点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从第三方获取的信息而言,人们自然会对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要更信任。

问题是,面试其实就是印象。你是在倾听候选人的回答,观察候选人的表现,但是,你的先入之见和你的经验,常常左右着你的判断。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证明候选人在面试中的非凡表现,同他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获取的卓越贡献有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观点不是让你忽视面试中的印象,而是应将印象融入候选人的测试结果、推荐信调查以及其他你对所收集到的候选人信息之中,帮助你形成最终的判断。

有些人认为测试结果很可靠,测试成绩好的将来一定能成功,前提条件是测试成绩不掺杂人为因素。唯一的问题是,有些候选人不善于面试,他们会怯场,面试成绩必然受影响。但有些候选人很精明,他们掌握了大部分测试的出题思路,并按照思路进行作答。因此,如果你打算在制定决策中,利用测试成绩作为评选标准,一定要确保其有效性和合法性。

观察候选人执行招聘岗位的某些具体工作,是检验他们能力的最可靠办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候选人参与某些项目的具体工作的原因,企业以此作为聘用流程的一部分内容,根据候选人的表现,评判他们是否符合职位的需要。

作出正确决策

错误的招聘决策绝非偶然发生,回顾过去,你总能发现有些事本该做而没有做。

在招聘中不能急于求成。工作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匆匆作出决策,急于找个新员工了事,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新招员工非该职位的最佳人选,最终你可能会解雇他,而且还要为因解聘而引起的混乱局面负责。

需谨记仓促行事带来的隐患:这样做会导致你过高估计那些实际能力有限的候选人。你可以换个做法,如先招个临时工,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继续物色人选。

为了避免出现遗漏,招聘应尽可能通过交叉验证。大多数招聘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使你尽可能寻找不同的渠道,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因此,不要只依赖一种渠道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来自面试印象、简历、推荐信调查、测试还是其他等。要广撒网,并对候选人的任何与实际不符之处保持高度警惕。

但找人帮忙,要避免“人多坏事”症。当招聘一个关键职位时,在你作最后决定之前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不宜参考太多人的意见。如果有太多的人参与,必然会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折中的结果。到头来,你得到的不是最佳人选,而是尽可能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尴尬结果。试着让你的决策圈的人数控制在3~5 人,这些人要了解招聘工作的内涵,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熟悉该职位的直属经理的性格和工作方式。当你需要作最终决策时,这些人能够帮助你进行最后的甄选。

有时候,招聘流程会挖掘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员工——只出了一个问题:该候选人的技能和专长不符合招聘职位的聘用标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试着找找企业内部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机会,提供给这位候选人。千万不要硬将“好”员工安排到“错误”的岗位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可能不要让自己的甄选流程,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所搅乱。研究显示,雇主常常会聘用一些在面试中次序靠后的候选人,并非是他们的能力更胜一筹,而是因为雇主对他们的印象更清晰。避免这种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你的注意力只关注在聘用标准上。

推荐阅读
推荐专家 更多>
  • 知识技能实战类课程

    战略与规划

    企业创新战略和创新管理

    技术路线、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规划

    组织管理

    管理者的创新领导力

    体系流程

    打造高效研发体系

    产品创新研发流程与工具

    核心技能

    成功的产品经理技能修炼

    研发项目管理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系统化项目管理能力实训

    创新工作坊

    产品创新工作坊(四课程,详见下表)

    职业创新能力训练工作坊

    创新思维与技能解决工作坊

    关键实践

    TRIZ理论与实务高级班

    质量功能展开QFD训练班

    敏捷研发项目管理(SCRUM master)

    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最佳创新实践

  • 创建市场导向的流程型研发组织》 《研发质量管理》 《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从样品走向量产》 《产品研发体系构建与模板详解》 流程管理与产品管理系列: 《流程体系规划与流程设计实战》 《产品战略规划与路标管理》 《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 《成功的产品经理》管理系列: 《从技术走向管理》 《研发人员的核心管理技能提升》
  • 职业化:
    1.《职场高效工作技能训练》
    2.《办公室工作规范与技巧训练》
    3.《行政文秘综合技能提升训练》
    4.《职场礼仪与沟通技能提升训练》
    5.《时间管理与工作效能提升训练》
    6.《高效会议管理》
    7.《高效沟通训练》
    公文写作:
    8.《职场写作力提升训练》
    9.《金字塔思维与公文写作训练》
    10.《最新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训练
  •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推荐课程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