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
您好!
我们是“关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中的课程开发的对比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对于企业培训中的课程开发情况特别需要您的帮助,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就以下几个问题给予一些简单的介绍,非常感谢!
1. 您所在的公司在做企业培训的课程开发时,考虑了哪些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员工、公司或其他)您认为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需求?
a) 课程开发有不同的目的,目的不同,实现目的的需求考量点也不同
b) 比如基于岗位的课程开发和基于能力的开发是不同的,前者是传统企业,比如制造业,后者是知识工作为主的企业或岗位,比如顾问公司
c) 比如基于岗位的课程开发,往往是从工作分析开始,从任务清单开始,是“以事定人”,对人的考虑不多。简单的说,从任务方面分析。课程的形式一般叫“作业手册”,进而开发出“培训手册”,这是日企典型的做法。
d) 我所在的公司因为经费和时间的原因,考虑的唯一因素是知识的结构化和逻辑性,加一部分考试或者简单的培训强化手段。
2. 您所在的公司在做企业培训时会制定哪些课程目标?这些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您认为在制定目标时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a) 我们的课程暂时分为三个系列:个人发展类,成功管理类,专业职能类。
b) 每一类包括10几门课程或几十门课程
c) 课程目标一般过于美化,一般从认知、行为、思维、习惯的提升或改变。但实际上仅仅处于“知道”阶段。
d) 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有什么资源,做多大的事情。有些事情考虑了也没有用。
e) 从理想角度上说,
i. 应该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发展需求
ii. 还要考虑不同岗位的培养时间周期是不同的,
iii. 成长路径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能力必须是经验取得,必须是和实际工作情境几乎相吻合的地方取得。
iv. 还有考虑企业不同成长周期,需要的人才能力有区分
v. 全球化和政府的经济和行业趋势,对人才的定位也不同的
3. 您所在的公司企业培训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哪些员工?是否会针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员工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比如说,对新员工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对公司的老员工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的内容是如何制定的?对于同一范围的培训内容,是否会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初级、中级、高级等)?
a) 主要面向是新员工和中层经理层
b) 是的,内容是不同的。但老员工一般不做培训重点对象处理
c) 培训内容的制定过程是:员工问卷+访谈;经理问卷+访谈;HR负责人和培训经理的认知------------综合和重组,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更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后者更重要。
d) 是的,但不是一下建立起来,而且是关键岗位才做,或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结合起来
4. 这些培训课程的内容是如何选择和组织的?(比如说,内容选择是否会进行工作分析?内容组织是按照模块还是按照问题或任务或者其他)
a) 工作分析一般公司是没有能力做的,但可以小做
b) 内容的安排有许多维度组织
i. 任务
ii. 问题
iii. 流程
iv. 能力
v. 经验
vi. 创新
c) 经常是多维度组合
5. 您所在的公司培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采取了什么方法(如工作分析或素质模型等方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a) 这个保密!呵呵
b) 不是工作分析和素质模型。
c) 开个玩笑,这个我定不了。他们的做法是搜索这门课的最优秀的5名最好的
讲师大纲。搜集后,归纳总结出大纲,找相应的培训形式组合,再找到合适的培训效果强化手段。
d) 但因为这种方式是取巧,对行为的改变有限,而且对梳理知识的人的能力要求极高,按照项目的形式进行,成本也高。
6. 您所在的公司会选择哪些人为公司的员工做培训?是选择公司内部的资深员工还是会根据培训内容请公司外的人来为员工做培训?这些培训者是否是固定的?
a) 干部当
讲师
b) 会有TTT培训,优秀的管理者会聘用为公司的内训师。这种制度实施的基础是公司的发展的成熟度和业务需求,否则用不着。
c) 70%的课程还是请外面的人,一方面是人性的本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另一方面是一般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职能的管理实践都是最佳的。
d) 怎么可能是固定的?!
7. 您所在的公司
培训课程的实施周期是如何的(比如说以两年为一个周期,两年内采用固定的一种
培训课程,两年后再根据需要调整培训
课程)?
a) 周期为一年
b) 随时更改,
c) 但发布为一年或半年。
8. 您所在的公司会对开发出的培训
课程进行评价吗?如果会评价,采用的是什么评价方法(比如说根据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调整课程等评价方法)?是否考虑培训的成本效益?是否对完成培训的员工进行跟踪评价?
a) 评价是肯定的,主要是通过试讲、评估、修正
b) 除了试讲,主要是实施中总结、归纳、沉淀讲师的自由发挥内容,
c) 必要时,做重大结构调整和内容调整。
d) 而且针对员工对象不同,知识点的选择会有不同,这一点像药店的“中药箱”
e) 不会考虑成本收益,因为这个很难计算,而且没什么意义,因为计算的收据收集成本有时和开发成本一样高
f) 这个是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