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只做BP还不够︱复星人力资源高管叶阿次分享实录
导读本文是2015年12月9日晚,复星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叶阿次叶先生在【HR自己的私董会】微信群所做的题为在不确定时代,HR该如何作为的分享实录。其中三大核心观点是:HR定位的三个层次:专家型,Business Par...
叶阿次总所说的三个层次中,第二层可看作是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的过渡,它也是一种专家角度——在业务部门中提供咨询建议的HR专家的角色。真正的重点在于第三层次:
对于业务部门,第三层次的HR更有可能击中他们的痛点,HR策略的价值才会有更大绽放;
对于HR,自己的价值要靠自己来证明,只有到了第三层次,HR才有可能说清楚HR是怎样对业务产生影响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业务部门老大离不开你。
HR要成为“part of business”,有道可循,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们的公开课《从HR到战略性业务伙伴:如何让业务部门老大离不开你》。
注:文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与管理员联系删除。
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现任复星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兼复星创富人力资源总经理,此前历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营运总监、阿尔卡特朗讯中国区人力资源运营总监等职位。
有超过15年的HR从业经验,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运营、从人才获取培养到使用和保留激励均有系统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除了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外,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职业导师、华东师范大学MBA中心人力资源导师等社会职务。
2012年获中国最佳HR经理人称号、201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最佳分享奖和最佳人气奖、2009年获中国先锋人力资源总监称号。
刚好今天上午,我和一个企业的老板在聊天,他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他想进军金融行业,他问该怎么做比较好?我说你现在有哪些基础。他说他什么都没有,他就是原来做房地产做的不错,他想进军这个金融业该怎么办?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就是他想进到一个不确定的地方去。
– 如果你的business要进到新的不确定的地方去,HR该怎么办?
– 或者说我们现在行业进入这个不确定性的行业,我该怎么办?
–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公司进到这个不确定的状态,再接下来战略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我们HR怎么办?
所以这个不确定性可以是很多方面,可以是大的宏观、中观、微观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Anyway,都会牵涉到我的HR该怎么去做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第一点是先搞清楚我在这儿我想做什么?如果用Position的观点来说,其实就是三点: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让我做什么?这三个问题会决定我们HR的战略。
在这个不确定时代,HR怎么做这个定位,其实有三种定位,我通常会把它叫做三个层次。
最底下那个,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一层,我就是做HR的工作,什么工作呢?比如选、用、育、留,这是我最起码的工作。但是要知道,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那个选、用、育、留其实也不一定就确定存在了去了。
你可以想想,如果我的公司现在没有发展不想扩张,我是不需要招聘的,我可能还要逆招聘,还要把人裁掉,所以“选”这个对我来讲不重要。还有的行业说“我也不去养人了,为什么?因为我要的人市场上有很多,我就把他弄过来就可以。所以我这个“育”也不需要了。有的人可能讲,他说我招聘和培训,这两个功能本质上实现的效果是一样的。无非是说,这个招聘是直接市场拿来用,而培训是我培养合适的人才。所以这个功能可能我也会有选择来做。那还有这个留的问题,如果这个行业不行了,那你人才是留不住的,不管你自己怎么做?
所以,我觉得:第一,你定位做什么。如果你是做第一层的这种,我们称之为专家型的HR,那显然这个是很糟糕的,专家型是说:
我来支持业务的发展,我来support业务,所以我成为一个expertise,我有很多的专业知识。
比如说,我是招聘专家、我是薪酬专家、我是OD设计的专家、我是培训的专家,等等。这第一种定位,往往会出现一个后果就是,你在不确定的时代,你这个功能可能就没什么用了。
因此,我们就会见到第二个层级的定位,第二个层级的定位是说:我不是要成为了HR的专家,这个对我来说太没意思了!因为评价专家的成败就是我的效率,我做事效率是不是比人家高。如果比人家高,那我就成为专家了。第二种定位是叫HRBP,也是坊间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叫HRBP。这个定位跟前面不一样了,这个定位说的是:
你要跟业务在一起,肩并肩的站在一起,你要去理解业务的逻辑、理解业务的语言、能够获得老板的信任。
在这个层次上你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到底老板多大程度信任你,愿意跟你来讨论HR的事,有HR的事愿意来找你商量,也信任你能把这个事情搞好,这是第二个层次。
我通常认为第二层次的定位其实是不够的,因为在不确定时代,你成为业务的伙伴,你把这个不确定性全部交给你业务的owner那去了,所以你只是支持他去做业务,你是一个partner的概念。所以业务好不好似乎跟你关系不是太大,因为这个业务的owner会承担主要责任,你只是成为伙伴而已。
我经常问我的同行说: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公司里除了HR之外,还有别的部门说自己是业务伙伴,比如财务、比如法务、比如审计、比如市场部,所有所有,不去见客户的那些人,有没把自己当成伙伴来定位的?好像没有,只有HR。所以,我认为这个定位也是不对的。这个定位有个最大的缺陷。缺陷是什么?
就是一旦当业务发生问题了,你会说这是你业务负责人的事,我只是你的partner,所以我承担次要责任,你承担主要责任,于是乎呢,因为你是次要责任,所以你慢慢地就不重要了。因此,凡是定位为业务伙伴的人,无法获得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你只是认为你是个伙伴关系。所以我往往会建议我的同行说:你要把你的价值定位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境界,而我通常把它称之为part of business,而不是 business partner。Part of business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说,你要深刻理解在你的这个领域里面,
我的价值链是怎么回事?这个价值链当中哪个环节是最起作用的环节,你该怎么去影响这个环节,你该怎么去让这个环节价值最大化。
举个例子,我原来在制造业呆过,我原来在阿尔卡特,在制造业你们知道的是成本驱动的,所以在那个行业里面,老板的思考一定是我如何去降低成本,这是Cost-driving,你HR也要去帮他考虑这个事情:你如何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是你要思考的全部事情。
当我到了渣打银行,银行不是谈成本,而是谈风险控制,所以他是风险驱动型,也就是说我只要做一个风险特质型的业务,我只要很好地控制风险,我就赚钱了。所以我们把他叫Risk-driving。
当你去看医药公司呢,他其实不是Cost-driving,那他是靠什么驱动的呢,医药其实是靠专利驱动的,Patent-driving,我有这个新药专利,我就可以赚很多钱。
以此类推,很多销售公司是靠渠道驱动的,你占有这个驱动你就很厉害;很多消费品是终端驱动型的,也就是说:我有很多终端,所以我就厉害;当然也有平台驱动型的。所以,种种种种,你都能找到你所在的业务的核心价值链是哪个环节在起作用?你怎么去影响那个环节?你怎么让它价值最大化?
当我来到了复星做投资的时候,我就发现在投资的机构里面好像没有自己的技术,也没有自己的专利,也没有自己的渠道,当然也没有自己的终端,那我们唯一有的就是人。所以我就跟他们讲说,在一个投资机构真正的是People-driving的business。
那么,我想说的是,当你到第三个境界的时候,你成为业务的一部分的时候,你一定是像一个老板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HR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把HR的作用看得很清楚,它如何去为你的价值链做贡献。
坦率地讲,如果我在制造业做HR,我一定会去想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如何去找些熟练工进来,我如何去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来降低我的损耗,提高我的质量,以降低我的成本。那如果我在银行业,我一定会考虑到如何把风险合规放在首位,所有人的风险合规教育,他的意识、他的行为是不是完全做到了我们要求的水平,这是人力资源要去做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你的业务、你的属性一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做到第三个境界的HR定位,你就是业务的一部分,你非常理解业务赚钱是哪个环节在赚钱,哪个环节在make differences,于是你就可以影响到business,所以我通常拿一个图来形容:
第一层定位是你在business下面来支持业务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你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有共同的language、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你是完全一致的;
而第三个定位是你超越business,你站在前面,能够drive business,能够拉着business走,因为你知道,比如在投资界,
我找到一个这个行业很资深的投资人,我就可以改变我们在这个投资界的地位,所以你知道这个人对他来说是多么多么的大;你也知道在这种投资体系下,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和什么样的人来生成和发展,不是说这个人投资好就招进来。
比如大家都知道,投资界有巴菲特模式,还有索罗斯模式,简单来讲巴菲特是按价值来投资,而索罗斯呢,不是价值投资,他是技术派,他说市场永远有波动,所以任何时候卖都是合理的,任何时候买也是合理的。因此他只看这些技术曲线、技术指标,而巴菲特说我不看技术指标我只看基本面。所以如果你是巴菲特的公司把索罗斯找过来,那他会呆得很累,而且一定不会成功的。
因此我觉得当你到了第三个境界的时候,那是非常非常理解这个business的nature(状态),这个business的value chain(价值链)在哪里,你如何去让那块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这点,我觉得,这个HR就能够跟业务一起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依然保持自己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召力,所以你才能够对业务有促进作用。只有到你对业务有促进作用你才会有价值。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不确定时代,其实还有第二个我想讲的观点是说,除了那三个定位以外你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如何在不确定性当中找到确定性的东西。这个很重要,那什么是确定性的东西呢?
有一本书,讲领导力的书写的很好。他说这个坊间讲领导力有很多很多种,这个讲法有的说天生的,有的说是后天培养的,有很多公司有leadership program 来培养leadership的,等等。后来,有个大师说其实没那么复杂,leadership makes more money。他说领导力是什么,就是帮公司赚更多的钱。所以你再有领导力,如果在这个行业里面你不能维持赚钱的地位,那你谈领导力那是空的,所以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其实是实实在在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司在任何一个时代,它的result总是确定的,它总是有自己的结果的,如果拿财务指标来讲,三个报表是很清楚的。你的资产负债表、你的现金流量表、你的利润表是非常非常清楚的。所以,无论一个公司在什么样的时代下,它总是有一个可以比照的参照物。就像我们投资一样的,你总是有PE、PB,有EBITDA等等这些数据来衡量这家公司的好与坏。
所以,我想讲的是,不确定时代,依然能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你可以做行业的对标,你可以做历史的对标,你可以做很多横向纵向的比较,从而获知说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地位。知道这个定位其实还不够的,你还要学会把HR的data跟那个data link起来,也就是说你把不确定性的东西变成非常确定的。
举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公司的离职率达到百分之四十,我周围的朋友说“哇!你们那么高啊!那你一定很痛苦!你太糟糕了!我很同情你。”然后,另外一个朋友问:“朋友,你是做哪个行业的?” 他说:“我做call center的” 哦,大家马上笑起来了!
你们知道,如果你是做call center的,你的离职率40%你已经是世界水平的。因为中国水平是100%-200%之间的离职率,所以你如果做到40%那绝对是世界级的水平,那真的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所以,你不要拿一个数据说40%是很高很低呢?其实如果没有这个语境,你是看不出它的结果来的。
就像一个银行说,我的离职率10%,那你说一个银行的离职率10%,这是高还是低呢?其实我告诉你,如果一个银行的离职率10%,分两种情况,在外资行呢,是非常非常棒的,那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如果中资行呢,那是非常非常糟糕的,因为中资行的离职率平均是3%,而外资行的离职率一般在二十以上。所以,我告诉你就算在银行业,你依然会发现这个数据还是没有意义的,要更加细的分类才能够让你得到结果。
我想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现在有大数据啊、云计算啊,在不确定时代你一定要学会拿些确定性的东西来表达。我举个例子,你要非常理解,在这个行业里面top 3 ,他们的人均效能是多少,他们的人均成本多少,以及他们的平均的员工的能力水平在什么样的水平线上。
举个例子说,比如说我的招聘,如果就看招聘的数量、招聘的时间、招聘的成本,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看的。
你要去追踪这些东西,而不是我招了几个人这是我的成绩。
开玩笑讲,你如果想招数量多的大街上一拉一大把的,这个其实不能说没什么问题。所以,你要学会一点是:用老板的思维来看所有的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的活动,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是你要跳出HR,你才能看到这一点。当然一个好的HR应该学会这一点,比如说你要至少跨2-3个行业你才能学会这个方法论。
就像我当年在阿尔卡特待了十一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HR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如何提高员工的效能,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如何去降低他的损耗,如何提升他们的质量,如何去降成本,等等。
当我到了银行,发现原来不是那样的,因为如果上面讲的是你的要求,那一定会强调创新啊、强调打破常规啊。后来到银行,发现他们根本不谈创新,他们说保守,风险控制、合规这是我们成功的唯一办法。你一创新可能搞不好就死掉了,所以他们其实并不喜欢那样子,所以我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子的,不是说创新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定有效的,有的地方可能创新还是有选择有保留的才行。
后来到了投资界,发现:这个风险好像不是很重要的,可控的风险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响应又不一样,我发现:原来认为说我们的管控、我们的KPI一定要量化才是对的,后来发现未必要量化嘛,因为在不确定时代任何量化都是滞后的东西。我都无法预知半年后发生什么,我怎么能把一年的KPI定下来呢?我现在定一年的KPI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大家如果还记得2015年年初,二月份三月份定KPI,如果你做股票的,你大概给自己定赚个百分之百回来,可是到8月份,你还会这么定吗?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以前的那些量化的,所谓的5年多少10年多少,这种模式根本就不管用了。
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不是以年或者季度、月来看的,而是以周或者以天来看这个变化的,所以在不确定时代,显然你KPI的管理要做调整。
就像我去年去硅谷,我发现硅谷很早就抛弃了KPI的管理方式,我还记得当时问google的员工。我说你们HR,你如果不用KPI那你还考不考核员工的业绩呢?他说:当然考啊,我们都很关心员工的业绩啊。
你没有KPI,你怎么去关心员工的业绩呢?你怎么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你要他们完成的任务呢?你怎么能check他们的performance呢?”
结果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我们去关注业绩的方式不是像你想象的这种方式,我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找跟我们有同样梦想的人进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这个就让我想起,我经常问人家说:你怎么考核你们家阿姨的,现在很多人家里请的钟点工、阿姨来做饭、打扫卫生啊,你怎么考核她的工作?基本上你不考核你就是按时间付钱,如果你上班了,她在你们家干活,其实无法监控她做得怎么样?那你怎么办?很多人说我看结果啊,我看效果啊,等等。我说那都不重要,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你找个有洁癖的阿姨过来,那问题全解决了。
这在管理学叫什么呢?这个管理学是,当你在不确定时代的时候,你唯一的生存之道是找到跟你志同道合的人,那一切问题都解决掉了。
关于这个话题,那我就先讲这两个观点吧。一个观点就是,summary一下:你要搞好自己定位,你不要只是做一个HR的专家,HR的supporter,这种角色定位是不够的,HRBP也是不够的,你应该定得更高,定到part of business,你要drive the business。你才能跟他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去迎接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是我想讲的,你对付它的这个第一个办法。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很多原来的管理的要学会link your data to business data,也就是说你原来认为找管理的那些数量之类的,一定要跟你的business result联系起来,但是联系起来不是说你所有的东西都要量化,比如说我的KPI要量化等等,其实未必是那样子的。不是那样,是什么样呢?
其实,在这个时代你找跟你有同样价值观和理想的人去做事情,这是最最棒的。
如果你既能够去理解这个business result,用数字来表达,把你的人力资源数据跟那个数据能够吻合起来。然后你又能够找到跟业务有共同理想和使命的人,那你这个就会做得很棒!
第一点,正确的定位要成为part of business;
第二点,link your data to business result;
第三点,找到跟你有共同的value和culture的人进来。
我想,如果这三点做到了呢,你在这个不确定时代,你就会有很强大的核心、很强大的动力及凝聚力让大家在一起的。